Category Archives: Web

当你在浏览器中输入 google.com 并且按下回车之后发生了什么?

这个仓库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面试问题:当你在浏览器中输入 google.com 并且按下回车之后发生了什么?

不过我们不再局限于平常的回答,而是想办法回答地尽可能具体,不遗漏任何细节。

这将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所以深入挖掘吧,并且帮助我们一起完善它。仍然有大量的细节等待着你来添加,欢迎向我们发送 Pull Requset!

这些内容使用 Creative Commons Zero 协议发布。

目录

按下”g”键

接下来的内容介绍了物理键盘和系统中断的工作原理,但是有一部分内容却没有涉及。当你按下“g”键,浏览器接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会触发自动完成机制。浏览器根据自己的算法,以及你是否处于隐私浏览模式,会在浏览器的地址框下方给出输入建议。大部分算法会优先考虑根据你的搜索历史和书签等内容给出建议。你打算输入 “google.com”,因此给出的建议并不匹配。但是输入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代码在后台运行,你的每一次按键都会使得给出的建议更加准确。甚至有可能在你输入之前,浏览器就将 “google.com” 建议给你。

回车键按下

为了从零开始,我们选择键盘上的回车键被按到最低处作为起点。在这个时刻,一个专用于回车键的电流回路被直接地或者通过电容器间接地闭合了,使得少量的电流进入了键盘的逻辑电路系统。这个系统会扫描每个键的状态,对于按键开关的电位弹跳变化进行噪音消除(debounce),并将其转化为键盘码值。在这里,回车的码值是13。键盘控制器在得到码值之后,将其编码,用于之后的传输。现在这个传输过程几乎都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USB)或者蓝牙(Bluetooth)来进行的,以前是通过PS/2或者ADB连接进行。

USB键盘:

  • 键盘的USB元件通过计算机上的USB接口与USB控制器相连接,USB接口中的第一号针为它提供了5V的电压
  • 键码值存储在键盘内部电路一个叫做”endpoint”的寄存器内
  • USB控制器大概每隔10ms便查询一次”endpoint”以得到存储的键码值数据,这个最短时间间隔由键盘提供
  • 键值码值通过USB串行接口引擎被转换成一个或者多个遵循低层USB协议的USB数据包
  • 这些数据包通过D+针或者D-针(中间的两个针),以最高1.5Mb/s的速度从键盘传输至计算机。速度限制是因为人机交互设备总是被声明成”低速设备”(USB 2.0 compliance)
  • 这个串行信号在计算机的USB控制器处被解码,然后被人机交互设备通用键盘驱动进行进一步解释。之后按键的码值被传输到操作系统的硬件抽象层

虚拟键盘(触屏设备):

  • 在现代电容屏上,当用户把手指放在屏幕上时,一小部分电流从传导层的静电域经过手指传导,形成了一个回路,使得屏幕上触控的那一点电压下降,屏幕控制器产生一个中断,报告这次“点击”的坐标
  • 然后移动操作系统通知当前活跃的应用,有一个点击事件发生在它的某个GUI部件上了,现在这个部件是虚拟键盘的按钮
  • 虚拟键盘引发一个软中断,返回给OS一个“按键按下”消息
  • 这个消息又返回来向当前活跃的应用通知一个“按键按下”事件

产生中断[非USB键盘]

键盘在它的中断请求线(IRQ)上发送信号,信号会被中断控制器映射到一个中断向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型数 。CPU使用中断描述符表(IDT)把中断向量映射到对应函数,这些函数被称为中断处理器,它们由操作系统内核提供。当一个中断到达时,CPU根据IDT和中断向量索引到对应的中断处理器,然后操作系统内核出场了。

(Windows)一个 WM_KEYDOWN 消息被发往应用程序

HID把键盘按下的事件传送给 KBDHID.sys 驱动,把HID的信号转换成一个扫描码(Scancode),这里回车的扫描码是 VK_RETURN(0x0d)KBDHID.sys 驱动和 KBDCLASS.sys (键盘类驱动,keyboard class driver)进行交互,这个驱动负责安全地处理所有键盘和小键盘的输入事件。之后它又去调用 Win32K.sys ,在这之前有可能把消息传递给安装的第三方键盘过滤器。这些都是发生在内核模式。

Win32K.sys 通过 GetForegroundWindow() API函数找到当前哪个窗口是活跃的。这个API函数提供了当前浏览器的地址栏的句柄。Windows系统的”message pump”机制调用 SendMessage(hWnd, WM_KEYDOWN, VK_RETURN, lParam) 函数, lParam 是一个用来指示这个按键的更多信息的掩码,这些信息包括按键重复次数(这里是0),实际扫描码(可能依赖于OEM厂商,不过通常不会是 VK_RETURN ),功能键(alt, shift, ctrl)是否被按下(在这里没有),以及一些其他状态。

Windows的 SendMessage API直接将消息添加到特定窗口句柄 hWnd 的消息队列中,之后赋给 hWnd 的主要消息处理函数 WindowProc 将会被调用,用于处理队列中的消息。

当前活跃的句柄 hWnd 实际上是一个edit control控件,这种情况下,WindowProc 有一个用于处理 WM_KEYDOWN 消息的处理器,这段代码会查看 SendMessage 传入的第三个参数 wParam ,因为这个参数是 VK_RETURN ,于是它知道用户按下了回车键。

(Mac OS X)一个 KeyDown NSEvent被发往应用程序

中断信号引发了I/O Kit Kext键盘驱动的中断处理事件,驱动把信号翻译成键码值,然后传给OS X的 WindowServer 进程。然后, WindowServer 将这个事件通过Mach端口分发给合适的(活跃的,或者正在监听的)应用程序,这个信号会被放到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里。队列中的消息可以被拥有足够高权限的线程使用 mach_ipc_dispatch 函数读取到。这个过程通常是由 NSApplication 主事件循环产生并且处理的,通过 NSEventTypeKeyDownNSEvent

(GNU/Linux)Xorg 服务器监听键码值

当使用图形化的 X Server 时,X Server 会按照特定的规则把键码值再一次映射,映射成扫描码。当这个映射过程完成之后, X Server 把这个按键字符发送给窗口管理器(DWM,metacity, i3等等),窗口管理器再把字符发送给当前窗口。当前窗口使用有关图形API把文字打印在输入框内。

解析URL

  • 浏览器通过 URL 能够知道下面的信息:
    • Protocol “http”
      使用HTTP协议
    • Resource “/”
      请求的资源是主页(index)

输入的是 URL 还是搜索的关键字?

当协议或主机名不合法时,浏览器会将地址栏中输入的文字传给默认的搜索引擎。大部分情况下,在把文字传递给搜索引擎的时候,URL会带有特定的一串字符,用来告诉搜索引擎这次搜索来自这个特定浏览器。

转换非 ASCII 的 Unicode 字符

  • 浏览器检查输入是否含有不是 a-zA-Z0-9- 或者 . 的字符
  • 这里主机名是 google.com ,所以没有非ASCII的字符;如果有的话,浏览器会对主机名部分使用 Punycode 编码

检查 HSTS 列表···

  • 浏览器检查自带的“预加载 HSTS(HTTP严格传输安全)”列表,这个列表里包含了那些请求浏览器只使用HTTPS进行连接的网站
  • 如果网站在这个列表里,浏览器会使用 HTTPS 而不是 HTTP 协议,否则,最初的请求会使用HTTP协议发送
  • 注意,一个网站哪怕不在 HSTS 列表里,也可以要求浏览器对自己使用 HSTS 政策进行访问。浏览器向网站发出第一个 HTTP 请求之后,网站会返回浏览器一个响应,请求浏览器只使用 HTTPS 发送请求。然而,就是这第一个 HTTP 请求,却可能会使用户收到 downgrade attack 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浏览器都预置了 HSTS 列表。

DNS 查询···

  • 浏览器检查域名是否在缓存当中(要查看 Chrome 当中的缓存, 打开 chrome://net-internals/#dns)。
  • 如果缓存中没有,就去调用 gethostbyname 库函数(操作系统不同函数也不同)进行查询。
  • gethostbyname 函数在试图进行DNS解析之前首先检查域名是否在本地 Hosts 里,Hosts 的位置 不同的操作系统有所不同
  • 如果 gethostbyname 没有这个域名的缓存记录,也没有在 hosts 里找到,它将会向 DNS 服务器发送一条 DNS 查询请求。DNS 服务器是由网络通信栈提供的,通常是本地路由器或者 ISP 的缓存 DNS 服务器。
  • 查询本地 DNS 服务器
  • 如果 DNS 服务器和我们的主机在同一个子网内,系统会按照下面的 ARP 过程对 DNS 服务器进行 ARP查询
  • 如果 DNS 服务器和我们的主机在不同的子网,系统会按照下面的 ARP 过程对默认网关进行查询

ARP 过程

要想发送 ARP(地址解析协议)广播,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 IP 地址,同时还需要知道用于发送 ARP 广播的接口的 MAC 地址。

  • 首先查询 ARP 缓存,如果缓存命中,我们返回结果:目标 IP = MAC

如果缓存没有命中:

  • 查看路由表,看看目标 IP 地址是不是在本地路由表中的某个子网内。是的话,使用跟那个子网相连的接口,否则使用与默认网关相连的接口。
  • 查询选择的网络接口的 MAC 地址
  • 我们发送一个二层( OSI 模型 中的数据链路层)ARP 请求:

ARP Request:

Sender MAC: interface:mac:address:here
Sender IP: interface.ip.goes.here
Target MAC: FF:FF:FF:FF:FF:FF (Broadcast)
Target IP: target.ip.goes.here

根据连接主机和路由器的硬件类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直连:

  • 如果我们和路由器是直接连接的,路由器会返回一个 ARP Reply (见下面)。

集线器:

  • 如果我们连接到一个集线器,集线器会把 ARP 请求向所有其它端口广播,如果路由器也“连接”在其中,它会返回一个 ARP Reply

交换机:

  • 如果我们连接到了一个交换机,交换机会检查本地 CAM/MAC 表,看看哪个端口有我们要找的那个 MAC 地址,如果没有找到,交换机会向所有其它端口广播这个 ARP 请求。
  • 如果交换机的 MAC/CAM 表中有对应的条目,交换机会向有我们想要查询的 MAC 地址的那个端口发送 ARP 请求
  • 如果路由器也“连接”在其中,它会返回一个 ARP Reply

ARP Reply:

Sender MAC: target:mac:address:here
Sender IP: target.ip.goes.here
Target MAC: interface:mac:address:here
Target IP: interface.ip.goes.here

现在我们有了 DNS 服务器或者默认网关的 IP 地址,我们可以继续 DNS 请求了:

  • 使用 53 端口向 DNS 服务器发送 UDP 请求包,如果响应包太大,会使用 TCP 协议
  • 如果本地/ISP DNS 服务器没有找到结果,它会发送一个递归查询请求,一层一层向高层 DNS 服务器做查询,直到查询到起始授权机构,如果找到会把结果返回

使用套接字

当浏览器得到了目标服务器的 IP 地址,以及 URL 中给出来端口号(http 协议默认端口号是 80, https 默认端口号是 443),它会调用系统库函数 socket ,请求一个 TCP流套接字,对应的参数是 AF_INET/AF_INET6SOCK_STREAM

  • 这个请求首先被交给传输层,在传输层请求被封装成 TCP segment。目标端口会被加入头部,源端口会在系统内核的动态端口范围内选取(Linux下是ip_local_port_range)
  • TCP segment 被送往网络层,网络层会在其中再加入一个 IP 头部,里面包含了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以及本机的IP地址,把它封装成一个TCP packet。
  • 这个 TCP packet 接下来会进入链路层,链路层会在封包中加入 frame头 部,里面包含了本地内置网卡的MAC地址以及网关(本地路由器)的 MAC 地址。像前面说的一样,如果内核不知道网关的 MAC 地址,它必须进行 ARP 广播来查询其地址。

到了现在,TCP 封包已经准备好了,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进行传输:

对于大部分家庭网络和小型企业网络来说,封包会从本地计算机出发,经过本地网络,再通过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使其适于在电话线路,有线电视光缆和无线电话线路上传输。在传输线路的另一端,是另外一个调制解调器,它把模拟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交由下一个 网络节点 处理。节点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将在后面讨论。

大型企业和比较新的住宅通常使用光纤或直接以太网连接,这种情况下信号一直是数字的,会被直接传到下一个 网络节点 进行处理。

最终封包会到达管理本地子网的路由器。在那里出发,它会继续经过自治区域的边界路由器,其他自治区域,最终到达目标服务器。一路上经过的这些路由器会从IP数据报头部里提取出目标地址,并将封包正确地路由到下一个目的地。IP数据报头部TTL域的值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就减1,如果封包的TTL变为0,或者路由器由于网络拥堵等原因封包队列满了,那么这个包会被路由器丢弃。

上面的发送和接受过程在 TCP 连接期间会发生很多次:

  • 客户端选择一个初始序列号(ISN),将设置了 SYN 位的封包发送给服务器端,表明自己要建立连接并设置了初始序列号
  • 服务器端接收到 SYN 包,如果它可以建立连接:
    • 服务器端选择它自己的初始序列号
    • 服务器端设置 SYN 位,表明自己选择了一个初始序列号
    • 服务器端把 (客户端ISN + 1) 复制到 ACK 域,并且设置 ACK 位,表明自己接收到了客户端的第一个封包
  • 客户端通过发送下面一个封包来确认这次连接:
    • 自己的序列号+1
    • 接收端 ACK+1
    • 设置 ACK 位
  • 数据通过下面的方式传输:
    • 当一方发送了N个 Bytes 的数据之后,将自己的 SEQ 序列号也增加N
    • 另一方确认接收到这个数据包(或者一系列数据包)之后,它发送一个 ACK 包,ACK 的值设置为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序列号
  • 关闭连接时:
    • 要关闭连接的一方发送一个 FIN 包
    • 另一方确认这个 FIN 包,并且发送自己的 FIN 包
    • 要关闭的一方使用 ACK 包来确认接收到了 FIN

UDP 数据包

TLS 握手

  • 客户端发送一个 Client hello 消息到服务器端,消息中同时包含了它的TLS版本,可用的加密算法和压缩算法。
  • 服务器端向客户端返回一个 Server hello 消息,消息中包含了服务器端的TLS版本,服务器选择了哪个加密和压缩算法,以及服务器的公开证书,证书中包含了公钥。客户端会使用这个公钥加密接下来的握手过程,直到协商生成一个新的对称密钥
  • 客户端根据自己的信任CA列表,验证服务器端的证书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客户端会生成一串伪随机数,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它。这串随机数会被用于生成新的对称密钥
  • 服务器端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上面提到的随机数,然后使用这串随机数生成自己的对称主密钥
  • 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ished 消息给服务器端,使用对称密钥加密这次通讯的一个散列值
  • 服务器端生成自己的 hash 值,然后解密客户端发送来的信息,检查这两个值是否对应。如果对应,就向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ished 消息,也使用协商好的对称密钥加密
  • 从现在开始,接下来整个 TLS 会话都使用对称秘钥进行加密,传输应用层(HTTP)内容

TCP 数据包

HTTP 协议···

如果浏览器是 Google 出品的,它不会使用 HTTP 协议来获取页面信息,而是会与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商讨使用 SPDY 协议。

如果浏览器使用 HTTP 协议,它会向服务器发送这样的一个请求:

GET / HTTP/1.1
Host: google.com
[其他头部]

“其他头部”包含了一系列的由冒号分割开的键值对,它们的格式符合HTTP协议标准,它们之间由一个换行符分割开来。这里我们假设浏览器没有违反HTTP协议标准的bug,同时浏览器使用 HTTP/1.1 协议,不然的话头部可能不包含 Host 字段,同时 GET 请求中的版本号会变成 HTTP/1.0 或者 HTTP/0.9

HTTP/1.1 定义了“关闭连接”的选项 “close”,发送者使用这个选项指示这次连接在响应结束之后会断开:

Connection:close

不支持持久连接的 HTTP/1.1 必须在每条消息中都包含 “close” 选项。

在发送完这些请求和头部之后,浏览器发送一个换行符,表示要发送的内容已经结束了。

服务器端返回一个响应码,指示这次请求的状态,响应的形式是这样的:

200 OK
[响应头部]

然后是一个换行,接下来有效载荷(payload),也就是 www.google.com 的HTML内容。服务器下面可能会关闭连接,如果客户端请求保持连接的话,服务器端会保持连接打开,以供以后的请求重用。

如果浏览器发送的HTTP头部包含了足够多的信息(例如包含了 Etag 头部,以至于服务器可以判断出,浏览器缓存的文件版本自从上次获取之后没有再更改过,服务器可能会返回这样的响应:

304 Not Modified
[响应头部]

这个响应没有有效载荷,浏览器会从自己的缓存中取出想要的内容。

在解析完 HTML 之后,浏览器和客户端会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HTML页面引入的所有资源(图片,CSS,favicon.ico等等)全部都获取完毕,区别只是头部的 GET / HTTP/1.1 会变成 GET /$(相对www.google.com的URL) HTTP/1.1

如果HTML引入了 www.google.com 域名之外的资源,浏览器会回到上面解析域名那一步,按照下面的步骤往下一步一步执行,请求中的 Host 头部会变成另外的域名。

HTTP 服务器请求处理

HTTPD(HTTP Daemon)在服务器端处理请求/响应。最常见的 HTTPD 有 Linux 上常用的 Apache 和 nginx,以及 Windows 上的 IIS。

  • HTTPD 接收请求
  • 服务器把请求拆分为以下几个参数:
    • HTTP 请求方法(GET, POST, HEAD, PUT, DELETE, CONNECT, OPTIONS, 或者 TRACE)。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 URL 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是 GET 方法
    • 域名:google.com
    • 请求路径/页面:/ (我们没有请求google.com下的指定的页面,因此 / 是默认的路径)
  • 服务器验证其上已经配置了 google.com 的虚拟主机
  • 服务器验证 google.com 接受 GET 方法
  • 服务器验证该用户可以使用 GET 方法(根据 IP 地址,身份信息等)
  • 如果服务器安装了 URL 重写模块(例如 Apache 的 mod_rewrite 和 IIS 的 URL Rewrite),服务器会尝试匹配重写规则,如果匹配上的话,服务器会按照规则重写这个请求
  • 服务器根据请求信息获取相应的响应内容,这种情况下由于访问路径是 “/” ,会访问首页文件(你可以重写这个规则,但是这个是最常用的)。
  • 服务器会使用指定的处理程序分析处理这个文件,假如 Google 使用 PHP,服务器会使用 PHP 解析 index 文件,并捕获输出,把 PHP 的输出结果返回给请求者

浏览器背后的故事

当服务器提供了资源之后(HTML,CSS,JS,图片等),浏览器会执行下面的操作:

  • 解析 —— HTML,CSS,JS
  • 渲染 —— 构建 DOM 树 -> 渲染 -> 布局 -> 绘制

浏览器

浏览器的功能是从服务器上取回你想要的资源,然后展示在浏览器窗口当中。资源通常是 HTML 文件,也可能是 PDF,图片,或者其他类型的内容。资源的位置通过用户提供的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来确定。

浏览器解释和展示 HTML 文件的方法,在 HTML 和 CSS 的标准中有详细介绍。这些标准由 Web 标准组织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维护。

不同浏览器的用户界面大都十分接近,有很多共同的 UI 元素:

  • 一个地址栏
  • 后退和前进按钮
  • 书签选项
  • 刷新和停止按钮
  • 主页按钮

浏览器高层架构

组成浏览器的组件有:

  •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包含了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菜单等等,除了请求页面之外所有你看到的内容都是用户界面的一部分
  • 浏览器引擎 浏览器引擎负责让 UI 和渲染引擎协调工作
  • 渲染引擎 渲染引擎负责展示请求内容。如果请求的内容是 HTML,渲染引擎会解析 HTML 和 CSS,然后将内容展示在屏幕上
  • 网络组件 网络组件负责网络调用,例如 HTTP 请求等,使用一个平台无关接口,下层是针对不同平台的具体实现
  • UI后端 UI 后端用于绘制基本 UI 组件,例如下拉列表框和窗口。UI 后端暴露一个统一的平台无关的接口,下层使用操作系统的 UI 方法实现
  • Javascript 引擎 Javascript 引擎用于解析和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组件是一个持久层。浏览器可能需要在本地存储各种各样的数据,例如 Cookie 等。浏览器也需要支持诸如 localStorage,IndexedDB,WebSQL 和 FileSystem 之类的存储机制

HTML 解析

浏览器渲染引擎从网络层取得请求的文档,一般情况下文档会分成8kB大小的分块传输。

HTML 解析器的主要工作是对 HTML 文档进行解析,生成解析树。

解析树是以 DOM 元素以及属性为节点的树。DOM是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的缩写,它是 HTML 文档的对象表示,同时也是 HTML 元素面向外部(如Javascript)的接口。树的根部是”Document”对象。整个 DOM 和 HTML 文档几乎是一对一的关系。

解析算法

HTML不能使用常见的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方法来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语言本身的“宽容”特性
  • HTML 本身可能是残缺的,对于常见的残缺,浏览器需要有传统的容错机制来支持它们
  • 解析过程需要反复。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源码不会在解析过程中发生变化,但是对于 HTML 来说,动态代码,例如脚本元素中包含的 document.write() 方法会在源码中添加内容,也就是说,解析过程实际上会改变输入的内容

由于不能使用常用的解析技术,浏览器创造了专门用于解析 HTML 的解析器。解析算法在 HTML5 标准规范中有详细介绍,算法主要包含了两个阶段:标记化(tokenization)和树的构建。

解析结束之后

浏览器开始加载网页的外部资源(CSS,图像,Javascript 文件等)。

此时浏览器把文档标记为“可交互的”,浏览器开始解析处于“推迟”模式的脚本,也就是那些需要在文档解析完毕之后再执行的脚本。之后文档的状态会变为“完成”,浏览器会进行“加载”事件。

注意解析 HTML 网页时永远不会出现“语法错误”,浏览器会修复所有错误,然后继续解析。

执行同步 Javascript 代码。

CSS 解析

  • 根据 CSS词法和句法 分析CSS文件和 <style> 标签包含的内容
  • 每个CSS文件都被解析成一个样式表对象,这个对象里包含了带有选择器的CSS规则,和对应CSS语法的对象
  • CSS解析器可能是自顶向下的,也可能是使用解析器生成器生成的自底向上的解析器

页面渲染

  • 通过遍历DOM节点树创建一个“Frame 树”或“渲染树”,并计算每个节点的各个CSS样式值
  • 通过累加子节点的宽度,该节点的水平内边距(padding)、边框(border)和外边距(margin),自底向上的计算”Frame 树”中每个节点首的选(preferred)宽度
  • 通过自顶向下的给每个节点的子节点分配可行宽度,计算每个节点的实际宽度
  • 通过应用文字折行、累加子节点的高度和此节点的内边距(padding)、边框(border)和外边距(margin),自底向上的计算每个节点的高度
  • 使用上面的计算结果构建每个节点的坐标
  • 当存在元素使用 floated,位置有 absolutelyrelatively 属性的时候,会有更多复杂的计算,详见http://dev.w3.org/csswg/css2/http://www.w3.org/Style/CSS/current-work
  • 创建layer(层)来表示页面中的哪些部分可以成组的被绘制,而不用被重新栅格化处理。每个帧对象都被分配给一个层
  • 页面上的每个层都被分配了纹理(?)
  • 每个层的帧对象都会被遍历,计算机执行绘图命令绘制各个层,此过程可能由CPU执行栅格化处理,或者直接通过D2D/SkiaGL在GPU上绘制
  • 上面所有步骤都可能利用到最近一次页面渲染时计算出来的各个值,这样可以减少不少计算量
  • 计算出各个层的最终位置,一组命令由 Direct3D/OpenGL发出,GPU命令缓冲区清空,命令传至GPU并异步渲染,帧被送到Window Server。

GPU 渲染

  • 在渲染过程中,图形处理层可能使用通用用途的 CPU,也可能使用图形处理器 GPU
  • 当使用 GPU 用于图形渲染时,图形驱动软件会把任务分成多个部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 GPU 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用于在渲染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浮点计算。

Window Server

后期渲染与用户引发的处理

渲染结束后,浏览器根据某些时间机制运行JavaScript代码(比如Google Doodle动画)或与用户交互(在搜索栏输入关键字获得搜索建议)。类似Flash和Java的插件也会运行,尽管Google主页里没有。这些脚本可以触发网络请求,也可能改变网页的内容和布局,产生又一轮渲染与绘制。

from:https://github.com/skyline75489/what-happens-when-zh_CN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本文以HTTP请求和响应的过程来讲解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

一、 HTTP请求和响应步骤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图片来自: 理解Http请求与响应

以上完整表示了HTTP请求和响应的7个步骤,下面从TCP/IP协议模型的角度来理解HTTP请求和响应如何传递的。

二、TCP/IP协议

TCP/IP协议模型(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包含了一系列构成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协议,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目前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协议簇是一组不同层次上的多个协议的组合,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与OSI的七层模型相对应。

HTTP协议就是基于TCP/IP协议模型来传输信息的。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1). 链路层

也称作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在第一个图中为网络接口层和硬件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它们一起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ARP(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是某些网络接口(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使用的特殊协议,用来转换IP层和网络接口层使用的地址。

(2). 网络层

也称作互联网层(在第一个图中为网际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协议(Internet组管理协议)。

IP是一种网络层协议,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同时被TCP和UDP使用。TCP和UDP的每组数据都通过端系统和每个中间路由器中的IP层在互联网中进行传输。

ICMP是IP协议的附属协议。IP层用它来与其他主机或路由器交换错误报文和其他重要信息。

IGMP是Internet组管理协议。它用来把一个UDP数据报多播到多个主机。

(3). 传输层

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为了提供可靠的服务,TC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

UD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一个数据报是指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一个信息单元(例如,发送方指定的一定字节数的信息)。UDP协议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4). 应用层

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TCP/IP 协议族内预存了各类通用的应用服务。包括 HTTP,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服务。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当应用程序用TC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时还要增加尾部信息),该过程如图所示。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当目的主机收到一个以太网数据帧时,数据就开始从协议栈中由底向上升,同时去掉各层协议加上的报文首部。每层协议盒都要去检查报文首部中的协议标识,以确定接收数据的上层协议。这个过程称作分用(Demultiplexing)。协议是通过目的端口号、源I P地址和源端口号进行解包的。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从TCP/IP模型的角度来理解了一次HTTP请求与响应的过程。

下面这张图更清楚明白: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下面具体来看如何进行一步步操作的。

三、TCP三次握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无论哪一方向另一方发送数据之前,都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连接。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进行初始化的。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同步连接双方的序列号和确认号并交换 TCP窗口大小信息。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将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x;然后,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报文段。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段,需要对这个SYN报文段进行确认,设置Acknowledgment Number为x+1(Sequence Number+1);同时,自己自己还要发送SYN请求信息,将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y;服务器端将上述所有信息放到一个报文段(即SYN+ACK报文段)中,一并发送给客户端,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段。然后将Acknowledgment Number设置为y+1,向服务器发送ACK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发送完毕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TCP三次握手。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具体例子:“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产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client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client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client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client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会向server发送数据。但server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client发来数据。这样,server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例如刚才那种情况,client不会向server的确认发出确认。server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client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

四、HTTP协议

Http是什么?

通俗来讲,他就是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IP协议传输数据。目前任何终端(手机,笔记本电脑。。)之间进行任何一种通信都必须按照Http协议进行,否则无法连接。

四个基于:

请求与响应: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端响应数据

无状态的: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客户端第一次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发送请求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安全认证匹配等,因此增加页面等待时间,当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端响应完毕后,两者断开连接,也不保存连接状态,一刀两断!恩断义绝!从此路人!下一次客户端向同样的服务器发送请求时,由于他们之前已经遗忘了彼此,所以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应用层:Http是属于应用层的协议,配合TCP/IP使用。

TCP/IP:Http使用TCP作为它的支撑运输协议。HTTP客户机发起一个与服务器的TCP连接,一旦连接建立,浏览器(客户机)和服务器进程就可以通过套接字接口访问TCP。

针对无状态的一些解决策略:

有时需要对用户之前的HTTP通信状态进行保存,比如执行一次登陆操作,在30分钟内所有的请求都不需要再次登陆。于是引入了Cookie技术。

HTTP/1.1想出了持久连接(HTTP keep-alive)方法。其特点是,只要任意一端没有明确提出断开连接,则保持TCP连接状态,在请求首部字段中的Connection: keep-alive即为表明使用了持久连接。
等等还有很多。。。。。。

下面开始讲解重头戏:HTTP请求报文,响应报文,对应于上述步骤的2,3,4,5,6。

HTTP报文是面向文本的,报文中的每一个字段都是一些ASCII码串,各个字段的长度是不确定的。HTTP有两类报文: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

五、HTTP请求报文

一个HTTP请求报文由请求行(request line)、请求头部(header)、空行和请求数据4个部分组成,下图给出了请求报文的一般格式。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1.请求行

请求行分为三个部分:请求方法、请求地址和协议版本

请求方法

HTTP/1.1 定义的请求方法有8种:GET、POST、PUT、DELETE、PATCH、HEAD、OPTIONS、TRACE。

最常的两种GET和POST,如果是RESTful接口的话一般会用到GET、POST、DELETE、PUT。

请求地址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一种自愿位置的抽象唯一识别方法。

组成:<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端口和路径有时可以省略(HTTP默认端口号是80)

如下例: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有时会带参数,GET请求

协议版本

协议版本的格式为:HTTP/主版本号.次版本号,常用的有HTTP/1.0和HTTP/1.1

2.请求头部

请求头部为请求报文添加了一些附加信息,由“名/值”对组成,每行一对,名和值之间使用冒号分隔。

常见请求头如下: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请求头部的最后会有一个空行,表示请求头部结束,接下来为请求数据,这一行非常重要,必不可少。

3.请求数据

可选部分,比如GET请求就没有请求数据。

下面是一个POST方法的请求报文:

POST  /index.php HTTP/1.1    请求行
Host: localhost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5.1; rv:10.0.2) Gecko/20100101 Firefox/10.0.2  请求头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 /;q=0.8
Accept-Language: zh-cn,zh;q=0.5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Connection: keep-alive
Referer: http://localhost/
Content-Length:25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空行
username=aa&password=1234  请求数据

六、HTTP响应报文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HTTP响应报文主要由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以及响应数据组成。

1.状态行

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协议版本,状态码,状态码描述。

其中协议版本与请求报文一致,状态码描述是对状态码的简单描述,所以这里就只介绍状态码。

状态码

状态代码为3位数字。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2.响应头部

与请求头部类似,为响应报文添加了一些附加信息

常见响应头部如下: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3.响应数据

用于存放需要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信息。

下面是一个响应报文的实例:

HTTP/1.1 200 OK  状态行
Date: Sun, 17 Mar 2013 08:12:54 GMT  响应头部
Server: Apache/2.2.8 (Win32) PHP/5.2.5
X-Powered-By: PHP/5.2.5
Set-Cookie: PHPSESSID=c0huq7pdkmm5gg6osoe3mgjmm3; path=/
Expires: Thu, 19 Nov 1981 08:52:00 GMT
Cache-Control: no-store, no-cache, must-revalidate, post-check=0, pre-check=0
Pragma: no-cache
Content-Length: 4393
Keep-Alive: timeout=5, max=100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空行

<html>  响应数据
<head>
<title>HTTP响应示例<title>
</head>
<body>
Hello HTTP!
</body>
</html>

关于请求头部和响应头部的知识点很多,这里只是简单介绍。

通过以上步骤,数据已经传递完毕,HTTP/1.1会维持持久连接,但持续一段时间总会有关闭连接的时候,这时候据需要断开TCP连接。

七、TCP四次挥手

当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三次握手建立了TCP连接以后,当数据传送完毕,肯定是要断开TCP连接的啊。那对于TCP的断开连接,这里就有了神秘的“四次分手”。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与响应涉及了哪些知识?

第一次分手:主机1(可以使客户端,也可以是服务器端),设置Sequence Number,向主机2发送一个FIN报文段;此时,主机1进入FIN_WAIT_1状态;这表示主机1没有数据要发送给主机2了;

第二次分手:主机2收到了主机1发送的FIN报文段,向主机1回一个ACK报文段,Acknowledgment Number为Sequence Number加1;主机1进入FIN_WAIT_2状态;主机2告诉主机1,我“同意”你的关闭请求;

第三次分手: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报文段,请求关闭连接,同时主机2进入LAST_ACK状态;

第四次分手:主机1收到主机2发送的FIN报文段,向主机2发送ACK报文段,然后主机1进入TIME_WAIT状态;主机2收到主机1的ACK报文段以后,就关闭连接;此时,主机1等待2MSL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Server端已正常关闭,那好,主机1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为什么要四次分手

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通信协议。TCP是全双工模式,这就意味着,当主机1发出FIN报文段时,只是表示主机1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主机1告诉主机2,它的数据已经全部发送完毕了;但是,这个时候主机1还是可以接受来自主机2的数据;当主机2返回ACK报文段时,表示它已经知道主机1没有数据发送了,但是主机2还是可以发送数据到主机1的;当主机2也发送了FIN报文段时,这个时候就表示主机2也没有数据要发送了,就会告诉主机1,我也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之后彼此就会愉快的中断这次TCP连接。

通过以上步骤便完成了HTTP的请求和响应,进行了数据传递,这其中涉及到需要知识点,都进行了逐一了解。

参考文章:

你需要了解的HTTP知识都在这里了!
HTTP知识点总结
理解Http请求与响应
HTTP-请求、响应、缓存
你应该知道的HTTP基础知识
整理Http知识点
简析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分手
HTTP请求报文和HTTP响应报文
TCP/IP协议簇分层详解
HTTP请求报文和HTTP响应报文

from:http://www.shellsec.com/news/37745.html

使用 Angular 2 实现单页应用程序

由于具有实现更高性能的浏览器和智能电话应用程序的潜力,单页应用程序 (SPA) 技术在软件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过去 5 年多的时间里,开发人员对 Angular(一个开源 SPA 框架)的兴趣远超他们对其他 Web 框架(React、Backbone、Meteor 和 Ember)的兴趣,这从 StackOverflow 网站上针对每种 Web 框架的问题数量上可以判断出:

曲线图: 有关 Web 框架的问题数量

(图像来源:tag-trends

Web 和移动开发人员非常喜欢 Angular 2(2016 年 9 月发布)。Angular 2 不是 Angular 1 的一次升级,而是一个全新的、不同的、更高级的框架。精通 Angular 2 已成为构建高性能、可扩展、稳健、现代的跨平台应用程序的一种很吃香的技能。

本教程将介绍 Angular 2 中的重要构建块,演示如何在开发环境和沙箱服务器中使用 Angular 2 编写和运行 SPA。要充分掌握本教程,您需要具有一定的 Web 编程经验,包括 JavaScript、TypeScript 和 HTML 的各方面知识。无需提前拥有 Angular 经验。练习完示例项目后,您就会为使用 Angular 2 创建自己的 SPA 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以从教程末尾的 “可下载资源” 部分下载针对沙箱应用程序的完整示例代码。

为什么使用 SPA 和 Angular 2?

在用户启动 SPA 时,该应用程序仅呈现来自服务器的一个 HTML 页面。除了这个 HTML 页面,服务器还会向客户端发送一个应用程序引擎。该引擎控制整个应用程序,包括HTML 页面的处理、输入、输出、绘制和加载。通常,90–95% 的应用程序代码是在浏览器中运行;当用户需要新数据时或必须执行身份验证等安全操作时,就会在服务器中运行剩余代码。由于几乎消除了对服务器的依赖,所以 SPA 能在 Angular 2 环境中自动扩展:无论有多少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在 90–95% 的时间里,应用程序的性能绝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因为大部分负载都在客户端上运行,所以服务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空闲状态。对服务器资源的低需求显著减少了服务器上的压力,也潜在地降低了服务器成本。

Angular 2 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帮助 SPA 有效地使用微服务。

通常,90–95% 的 SPA 代码在浏览器中运行;当用户需要新数据或必须执行身份验证等安全操作时,就会在服务器中运行剩余代码。

Angular 2 概念

Angular 2 中的关键概念包括:

从现在开始,我将 Angular 2 简称为 Angular。

模块

Angular 应用程序是模块化的。每个 Angular 应用程序拥有至少一个模块,即根模块,传统上将其命名为 AppModule。根模块可以是小型应用程序中唯一的模块,但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拥有更多的模块。作为开发人员,您需要决定如何使用模块概念。通常,会将主要功能或特性映射到一个模块。假设您的系统中有 5 个主要区域。除了根模块之外,每个区域都将拥有自己的模块,总计 6 个模块。

组件

组件 控制页面的一片区域,该区域被称为视图。您定义组件的应用程序逻辑 — 它如何支持类中的视图。类通过属性和方法的 API 与视图交互。一个组件包含一个类、一个模板和元数据。模板是一个 HTML 表单,用于告诉 Angular 如何呈现组件。一个组件只能属于一个模块。

服务

服务 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任何值、功能或特性。服务通常是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较小用途的类;它应高效地执行具体的操作。组件大量使用服务。服务大量使用微服务。

路由

路由 支持在用户执行应用程序任务时,从一个视图导航到下一个视图。路由等效于用于控制菜单和子菜单的机制。

了解 SPA 的优势并掌握 Angular 概念后,是时候在示例项目上开始实践了。

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要完成示例项目,您需要在开发 PC 上安装 Node.jsAngular CLI(一个用于 Angular 的命令行接口):

  • 安装 Node.js:
    1. 下载 适合您的系统的版本,选择默认选项来完成安装。
    2. 从操作系统命令行运行 node -v 来验证版本号 — 在我的情况下,版本为 v6.9.1

    Node Package Manager (NPM) 会随 Node 自动安装。键入 npm -v 来查看它的版本号。当您安装来自公共 NPM 存储库的包时,会在后台运行 NPM。一个常见的 NPM 命令是 npm install,它用于下载您的 Angular 项目的 package.json 文件中列出的包版本。

  • 安装 Angular CLI:
    1. 运行 npm install -g angular-cli@1.0.0-beta.21 来安装我用于示例应用程序的版本(在编写本文时,仍处于公测阶段)。(如果您想尝试一个不同的编译版,可访问 CLI 站点。)需要花约 10 分钟才能完成安装。
    2. 成功完成安装后,在操作系统命令行上键入 ng -v,以查看您的 CLI 版本号 — 在我的操作系统下:
      angular-cli: 1.0.0-beta.21
      node: 6.9.1
      os: win32 x64

      如果您需要获得有关 ng 语法的帮助,可在操作系统命令行上键入 ng help

package.json 文件

package.json 文件(Angular 应用程序中一个关键的元数据文件)包含应用程序和它的依赖包的细节。此文件是 Angular 应用程序中最重要的文件,尤其是在将代码从一台计算机迁移到另一台时,或者是在升级期间。package.json 文件包含需要安装的包版本。

您无需为适合本教程练习的 package.json 感到担心。但在开发生产级应用程序时,必须多多留意此文件中列出的版本号。

以下是来自一个 package.json 文件的一些有效语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dependencies" :
  { "foo" : "1.0.0 - 2.9999.9999"
  , "bar" : ">=1.0.2 <2.1.2"
  , "baz" : ">1.0.2 <=2.3.4"
  , "boo" : "2.0.1"
  , "qux" : "<1.0.0 || >=2.3.1 <2.4.5 || >=2.5.2 <3.0.0"
  , "til" : "^1.2"
  , "elf" : "~1.2.3"
  , "two" : "2.x"
  , "thr" : "3.3.x"
  , "lat" : "latest"
  }
}

npm install 命令对冒号右侧的部分语句的解释如下(其中版本 表示所使用的版本号):

  • 版本“:必须与版本 准确匹配
  • “>版本“:必须大于版本
  • “~版本“:约等于版本
  • “^版本“:兼容版本
  • “1.2.x”:1.2.0、1.2.1 等,但不能是 1.3.0
  • “*” :匹配任何版本
  • “”(空字符串)”:与 * 相同
  • 版本 1版本 2“:与 “>=版本 1 <= 版本 2” 相同

要进一步了解 package.json,可在操作系统命令行上键入 npm help package.json,以便在浏览器中查看帮助内容。

示例项目概述

示例项目包含一个开箱即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以及您将在开箱即用的应用程序上开发的一个自定义应用程序。当您完成上述操作后,您将拥有一个包含 3 个微型应用程序的 Angular 应用程序,每个微型应用程序中的特性使用了 3 个 Web 服务 API:

所有应用程序逻辑都将在您的浏览器中运行。仅在浏览器需要新数据时,才需要服务器。事实上,您可以关闭服务器进程,它仍会在您的应用程序中工作,因为它是一个 SPA。

下图显示了应用程序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图

您将使用 Angular CLI 创建您的项目(该项目默认情况下会包含 AppModuleAppComponent)和 4 个自定义组件:

  • 菜单组件
  • 天气组件
  • 电影组件
  • 货币组件

您将创建用于菜单导航的路由,并将以下服务注入到天气、电影和货币组件中:

  • 来自使用微服务的 HTTP 的数据
  • 在使用这些服务时跨组件的资源共享

创建基础应用程序和模块

准备好开始了吗?首先在操作系统命令行上转到您想放置项目目录的位置。

创建一个 Angular 项目

运行下面的命令来生成一个新 Angular 项目(其中 dw_ng2_app 是项目名称):

ng new dw_ng2_app --skip-git

安装所有需要的包和 Angular 基础应用程序(这将花费大约 10 分钟时间)后,您将返回到操作系统命令提示符上。如果您随后列出 /dw_ng2_app 目录的内容,就可以看到项目结构:

|— e2e
|— node_modules
|— src
angular-cli.json
karma.conf.js
package.json
protractor.conf.js
README.md
tslint.json

../dw_ng2_app/src 目录的内容包括:

|— app
|— assets
|— environments
favicon.ico
index.html
main.ts
polyfills.ts
styles.css
test.ts
tsconfig.json
typings.d.ts

../dw_ng2_app/src/app 目录(根模块文件夹)包含以下文件:

app.component.css
app.component.html
app.component.spec.ts
app.component.ts
app.module.ts
index.ts

运行开箱即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

更改到项目目录,运行 ng serve 来启动开箱即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

默认情况下,该进程在端口 4200 上启动。如果您的 port 系统环境变量的值不是 4200,该进程将在此端口上启动。您可以运行 ng serve --port 4200 命令来覆盖默认端口号,这是一项可选操作。

打开您的浏览器并输入 URL http://localhost:4200/。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会显示 app works!,这表明应用程序已启动、运行并准备就绪:

正在运行的基础应用程序的屏幕截图

如果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更改代码,Angular 会非常智能地监视并自动重新启动应用程序。尝试编辑 app.component.ts 文件,更改 title 的值。您可以看到,您的浏览器页面反映了这一更改:

该屏幕截图显示了 GUI 中已修改的标题

如何将模块链接到组件

在清单 1 中,第 20 行显示了 AppModule 模块的声明。

清单 1. app.module.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mport { BrowserModule } from '@angular/platform-browser';
import { NgModule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FormsModule } from '@angular/forms';
import { HttpModule } from '@angular/http';
import { AppComponent } from './app.component';
@NgModule({
  declarations: [
    AppComponent
  ],
  imports: [
    BrowserModule,
    FormsModule,
    HttpModule
  ],
  providers: [],
  bootstrap: [AppComponent]
})
export class AppModule { }

此模块仅包含一个组件 —AppComponent— 如上第 10 行所示。第 18 行表明,在引导进程下启动的第一个组件是 AppComponent

组件内部结构

清单 2 给出了 app.component.ts 文件中的主要应用程序组件的内容。

清单 2. app.component.ts
1
2
3
4
5
6
7
8
9
10
import { Component } from '@angular/core';
@Component({
  selector: 'app-root',
  templateUrl: './app.component.html',
  styleUrls: ['./app.component.css']
})
export class AppComponent {
  title = 'My Angular 2 app works!';
}

这是 app.component.html 文件中的主要应用程序组件的内容:

1
2
3
<h1>
  {{title}}
</h1>

元数据位置

元数据告诉 Angular 如何处理类。事实上,在您通过向 AppComponent 附加元数据给类时,告诉 Angular 它还不是组件。

可以使用 @Component 修饰器附加元数据,这会将类标识为组件。@Component 修饰器接受一个必需的配置对象,该对象包含 Angular 创建和呈现该组件和它的视图所需的信息。

清单 2 中的代码使用可用的 @Component 配置选项中的 3 个选项:

  • selector:一个 CSS 选择器,告诉 Angular 在父 HTML 文件中找到 selector 标记的地方创建和插入此组件的一个实例
  • templateUrl:组件的 HTML 文件
  • styleUrls:组件的样式表,比如 .css 文件

组件内的模板位置

模板是一个 HTML 表单,用于告诉 Angular 如何呈现组件。在 清单 2 的第 5 行上,templateUrl 指向一个名为 app.component.html 的视图。

组件内的数据绑定

数据绑定是一个 HTML 表单,用于告诉 Angular 如何呈现组件。在 app.component.ts 文件中,title 的值在类内设置,在 app.component.html 文件中使用。数据绑定可以是单向或双向的。在本例中,如果您在双花括号 {{ }} 内提及该变量,则该映射是单向的。值从类传递到 HTML 文件。

创建自定义组件和路由

此刻,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已准备就绪并能工作正常。这个基础应用程序有一个模块、一个组件、一个类、一个模板、元数据和数据绑定 — 但它仍缺少 4 个其他的重要部分:

  • 多个组件
  • 路由
  • 服务
  • 微服务的使用

接下来,您将创建这些自定义组件。

创建自定义组件

按 Ctrl-C 停止 Angular 进程(确保您在 Angular 项目的目录中,在本例中为 dw_ng2_app)。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以下命令:

  • ng g c Menu -is --spec false --flat:在 AppModule 根模块(同一个文件夹中)内创建 Menu 组件。
  • ng g c Weather -is --spec false:在 AppModule 根模块内名为 weather 的子文件夹中创建 Weather 组件。
  • ng g c Currency -is --spec false:在 AppModule 根模块内名为 currency 的子文件夹中创建 Currency 组件。
  • ng g c Movie -is --spec false:在 AppModule 根模块内名为 movie 的子文件夹中创建 Movie 组件。

现在,有了创建的新组件 — 包括类、元数据和模板 — 您可以看到 AppModule 如何链接到这些组件。在清单 3 中,第 28 行包含 AppModule 模块的声明。此模块包含 5 个组件,包括根组件和其他 4 个组件,如第 14–18 行所示。

清单 3. app.module.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mport { BrowserModule } from '@angular/platform-browser';
import { NgModule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FormsModule } from '@angular/forms';
import { HttpModule } from '@angular/http';
import { AppComponent } from './app.component';
import { MenuComponent } from './menu.component';
import { WeatherComponent } from './weather/weather.component';
import { CurrencyComponent } from './currency/currency.component';
import { MovieComponent } from './movie/movie.component';
@NgModule({
  declarations: [
    AppComponent,
    MenuComponent,
    WeatherComponent,
    CurrencyComponent,
    MovieComponent
  ],
  imports: [
    BrowserModule,
    FormsModule,
    HttpModule
  ],
  providers: [],
  bootstrap: [AppComponent]
})
export class AppModule { }

创建路由

要让 Angular 能在组件之间导航,需要创建路由。使用清单 4 的内容覆盖 menu.component.html 文件,以便 HTML 包含所有组件的正确菜单。

清单 4. menu.component.html
1
2
3
4
5
6
7
8
9
<div class="row">
   <div class="col-xs-12">
    <ul class="nav nav-pills">
     <li routerLinkActive="active"> <a [routerLink]="['/weather']" >Weather</a></li>
     <li routerLinkActive="active"> <a [routerLink]="['/movie']" >Movie Details</a></li>
     <li routerLinkActive="active"> <a [routerLink]="['/currency']" >Currency Rates</a></li>
    </ul>
  </div>
 </div>

清单 4 中的代码提供了 GUI 与 URL 路径之间的映射。例如,当用户单击 GUI 中的 Movie Details 按钮时,Angular 知道它需要像 URL 路径为 http://localhost:4200/movie 一样运行。

接下来,将 URL 路径映射到组件。在根模块的相同文件夹中,创建一个名为 app.routing.ts 的配置文件,使用清单 5 中的代码作为其内容。

清单 5. app.routing.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mport { Routes, RouterModule } from '@angular/router';
import { CurrencyComponent } from "./currency/currency.component";
import { WeatherComponent } from "./weather/weather.component";
import { MovieComponent } from "./movie/movie.component";
const MAINMENU_ROUTES: Routes = [
    //full : makes sure the path is absolute path
    { path: '', redirectTo: '/weather', pathMatch: 'full' },
    { path: 'weather', component: WeatherComponent },
    { path: 'movie', component: MovieComponent },
    { path: 'currency', component: CurrencyComponent }
];
export const CONST_ROUTING = RouterModule.forRoot(MAINMENU_ROUTES);

在本例中,如果您的 URL 相对路径是 movie,则会告诉 Angular 调用 MovieComponent 组件。换句话说,相对路径 movie 映射到 URL http://localhost:4200/movie

现在,您需要将此视图链接到它的父组件。使用以下代码覆盖 app.component.html 文件内容:

1
2
3
4
5
<div class="container">
 <app-menu></app-menu>
 <hr>
 <router-outlet></router-outlet>
</div>

<app-menu></app-menu> 选择器会包含菜单。<router-outlet></router-outlet> 选择器是当前组件的占位符。根据 URL 路径,该值可以是以下 3 个组件中的任意一个:天气、电影或货币。

您还必须向该模块告知此路由。在 app.module.ts 文件中添加两项,如清单 6 中的第 11 和 25 行所示。

清单 6. app.module.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mport { BrowserModule } from '@angular/platform-browser';
import { NgModule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FormsModule } from '@angular/forms';
import { HttpModule } from '@angular/http';
import { AppComponent } from './app.component';
import { MenuComponent } from './menu.component';
import { WeatherComponent } from './weather/weather.component';
import { CurrencyComponent } from './currency/currency.component';
import { MovieComponent } from './movie/movie.component';
import { CONST_ROUTING } from './app.routing';
@NgModule({
  declarations: [
    AppComponent,
    MenuComponent,
    WeatherComponent,
    CurrencyComponent,
    MovieComponent
  ],
  imports: [
    BrowserModule,
    FormsModule,
    HttpModule,
    CONST_ROUTING
  ],
  providers: [],
  bootstrap: [AppComponent]
})
export class AppModule { }

现在,如果您运行应用程序并单击 Weather 链接,应用程序将会显示 weather works!

单击 Weather 链接后的应用程序屏幕截图

如果单击 Movie Details 链接,应用程序会显示 movie works!

单击 Movie Details 链接后的应用程序屏幕截图

如果单击 Currency Rates 链接,应用程序将会显示 currency works!

单击 Currency Rates 链接后的应用程序屏幕截图

您已成功修改了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以便包含多个自定义组件和路由。现在您已经准备好执行最后两个重要操作:

  • 创建和配置服务
  • 使用微服务

创建服务

按下 Ctrl-C 停止 Angular 进程。运行下面的命令:

ng g service Shared --spec false

此命令在根模块文件夹中的 shared.service.ts 文件中创建该服务:

屏幕输出的屏幕截图显示创建了该服务

将 shared.service.ts 的内容替换为清单 7 中的代码。

清单 7. shared.service.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import { Injectable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Http, Headers, Response } from "@angular/http";
import 'rxjs/Rx';
import { Observable } from "rxjs";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SharedService {
    weatherURL1 = "https://query.yahooapis.com/v1/public/yql?q=select%20*%20from%20weather.forecast%20where%20woeid%20in%20(select%20woeid%20from%20geo.places(1)%20where%20text%3D%22";
    weatherURL2 = "%2C%20";
    weatherURL3 = "%22)&format=json&env=store%3A%2F%2Fdatatables.org%2Falltableswithkeys";
    findMovieURL1 = "http://www.omdbapi.com/?t=";
    findMovieURL2 = "&y=&plot=short&r=json";
    currencyURL = "http://api.fixer.io/latest?symbols=";
    totReqsMade: number = 0;
    constructor(private _http: Http) { }
    findWeather(city, state) {
        this.totReqsMade = this.totReqsMade + 1;
        return this._http.get(this.weatherURL1 + city + this.weatherURL2+ state + this.weatherURL3)
            .map(response => {
                { return response.json() };
            })
            .catch(error => Observable.throw(error.json()));
    }
    findMovie(movie) {
        this.totReqsMade = this.totReqsMade + 1;
        return this._http.get(this.findMovieURL1 + movie + this.findMovieURL2)
            .map(response => {
                { return response.json() };
            })
            .catch(error => Observable.throw(error.json().error));
    }
    getCurrencyExchRate(currency) {
        this.totReqsMade = this.totReqsMade + 1;
        return this._http.get(this.currencyURL + currency)
            .map(response => {
                { return response.json() };
            })
            .catch(error => Observable.throw(error.json()));
    }
}

清单 7 中的 import ... 语句是任何服务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Injectable() 语句特别重要;它表明此 service 可注入到其他组件中 — 该技术通常被称为依赖注入

totReqsMade 变量在这里声明,将用于在 3 个组件之间传递它的值。这将跟踪为获得微服务结果而发出的服务请求总数。

您有 3 个方法,它们的名称表明了自己的功能:findWeather()findMovie()getCurrencyExchRate()。在方法执行期间,您的 Angular 应用程序将让浏览器访问网络来使用微服务。现在您将把组件链接到所创建的服务。

将 movie.component.ts 文件内容替换为清单 8 中的代码。

清单 8. movie.component.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import { Component, OnInit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SharedService } from "./../shared.service";
@Component({
  selector: 'app-movie',
  templateUrl: './movie.component.html',
  styles: []
})
export class Movie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id_movie: string = "";
    mv_Title: string = "";
    mv_Rated: string = "";
    mv_Released: string = "";
    mv_Director: string = "";
    mv_Actors: string = "";
    mv_Plot: string = "";
    constructor(private _sharedService: SharedService) {
    }
    ngOnInit() {
    }
    callMovieService() {
        this._sharedService.findMovie(this.id_movie)
            .subscribe(
            lstresult => {
                this.mv_Title = lstresult["Title"];
                this.mv_Rated = lstresult["Rated"];
                this.mv_Released = lstresult["Released"];
                this.mv_Director = lstresult["Director"];
                this.mv_Actors = lstresult["Actors"];
                this.mv_Plot = lstresult["Plot"];
            },
            error => {
                console.log("Error. The findMovie result JSON value is as follows:");
                console.log(error);
            }
            );
    }
}

这个重要的代码端调用服务方法来获取新数据。在本例中,它调用 callMovieService(),然后调用 this._sharedService.findMovie() 方法。

类似地,将 currency.component.ts 文件内容替换为清单 9 中的代码。

清单 9. currency.component.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import { Component, OnInit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SharedService } from "./../shared.service";
@Component({
  selector: 'app-currency',
  templateUrl: './currency.component.html',
  styles: []
})
export class Currency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id_currency: string = "";
  my_result: any;
  constructor(private _sharedService: SharedService) {
  }
  ngOnInit() {
  }
  callCurrencyService() { 
    this._sharedService.getCurrencyExchRate(this.id_currency.toUpperCase())
      .subscribe(
      lstresult => {
                this.my_result = JSON.stringify(lstresult);
      },
      error => {
        console.log("Error. The callCurrencyService result JSON value is as follows:");
        console.log(error);
      }
      );
  }
}

将 weather.component.ts 文件内容替换为清单 10 中的代码。

清单 10. weather.component.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import { Component, OnInit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SharedService } from "./../shared.service";
@Component({
  selector: 'app-weather',
  templateUrl: './weather.component.html',
  styles: []
})
export class Weather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id_city: string = "";
  id_state: string = "";
  op_city: string = "";
  op_region: string = "";
  op_country: string = "";
  op_date: string = "";
  op_text: string = "";
  op_temp: string = "";
  constructor(private _sharedService: SharedService) {
  }
  ngOnInit() {
  }
  callWeatherService() {
    this._sharedService.findWeather(this.id_city, this.id_state)
      .subscribe(
      lstresult => {
        this.op_city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location"]["city"];
        this.op_region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location"]["region"];
        this.op_country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location"]["country"];
        this.op_date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item"]["condition"]["date"];
        this.op_text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item"]["condition"]["text"];
        this.op_temp = lstresult["query"]["results"]["channel"]["item"]["condition"]["temp"];
      },
      error => {
        console.log("Error. The findWeather result JSON value is as follows:");
        console.log(error);
      }
      );
  }
}

现在,更新该模块以包含这些服务。编辑 app.module.ts 文件,以包含清单 11 的第 12 和 28 行的两条语句。

清单 11. app.module.t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import { BrowserModule } from '@angular/platform-browser';
import { NgModule } from '@angular/core';
import { FormsModule } from '@angular/forms';
import { HttpModule } from '@angular/http';
import { AppComponent } from './app.component';
import { MenuComponent } from './menu.component';
import { WeatherComponent } from './weather/weather.component';
import { CurrencyComponent } from './currency/currency.component';
import { MovieComponent } from './movie/movie.component';
import { CONST_ROUTING } from './app.routing';
import { SharedService } from "./shared.service";
@NgModule({
  declarations: [
    AppComponent,
    MenuComponent,
    WeatherComponent,
    CurrencyComponent,
    MovieComponent
  ],
  imports: [
    BrowserModule,
    FormsModule,
    HttpModule,
    CONST_ROUTING
  ],
  providers: [SharedService],
  bootstrap: [AppComponent]
})
export class AppModule { }

修改组件视图

现在还剩难题的最后一部分。您需要告诉 HTML 文件调用正确的服务方法。为此,请将 movie.component.html 文件的内容替换为清单 12 中的代码。

清单 12. movie.component.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h2>Open Movie Database</h2>
<div class="col-md-8 col-md-offset-2">
 <div class="form-group">
  <input type="text" required [(ngModel)]="id_movie" (change)="callMovieService()" class="form-control" placeholder="Enter Movie name ...">
  <br><br>
  <h3>Movie Details</h3>
  <br>
  <p class="well lead">
      <i> Title :</i> {{ this.mv_Title }} <br>
      <i> Plot :</i> {{ this.mv_Plot }} <br>
      <i> Actors :</i> {{ this.mv_Actors }} <br>
      <i> Directed by :</i> {{ this.mv_Director }} <br>
      <i> Rated :</i> {{ this.mv_Rated }} <br>
      <i> Release Date :</i> {{ this.mv_Released }} <br>
  </p>
  <p class="text-info">Total # of all the service requests including Weather, Movie, and Currency is :
      <span class="badge">{{this._sharedService.totReqsMade}}</span>
  </p>
 </div>
</div>

movie.component.html 中编码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 {{ this._sharedService.totReqsMade }}:这是在服务级别上跟踪的值,它会在所有 3 个应用程序组件之间共享。
  • [(ngModel)]="id_movie":用户输入的 GUI 输入被传递到调用此 HTML 的类。在本例中,该类为 MovieComponent
  • (change)="callMovieService()“:当此字段值更改时,就会告诉系统调用 movie.component.ts 文件中包含的 callMovieService() 方法。
  • {{ this.mv_Title }}, {{ this.mv_Plot }}, {{ this.mv_Actors }}, {{ this.mv_Director }}, {{ this.mv_Rated }}, {{ this.mv_Released }}:显示从 callMovieService() -> this._sharedService.findMovie(this.id_movie) 执行的服务调用的结果。

将 weather.component.html 文件的内容替换为清单 13 中的代码。

清单 13. weather.component.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2>Yahoo! Weather </h2>
<div class="col-md-8 col-md-offset-2">
 <div class="form-group">
  <input type="text" [(ngModel)]="id_city" class="form-control" placeholder="Enter City name ..."><br>
  <input type="text" [(ngModel)]="id_state" class="form-control" placeholder="Enter State. Example CA for California ..."><br>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click)="callWeatherService()">Submit</button>
  <br><br><br>
  <br>
  <p class="well lead">
    <i>City, State, Country :</i> {{ this.op_city }} {{ this.op_region }} {{ this.op_country }} <br>
    <i>Current Condition :</i> {{ this.op_text }} <br>
    <i>Current Temperature :</i> {{ this.op_temp }} <br>
  </p>
  <p class="text-info">Total # of all the service requests including Weather, Movie, and Currency is :
    <span class="badge">{{this._sharedService.totReqsMade}}</span>
  </p>
 </div>
</div>

最后,将 currency.component.html 文件的内容替换为清单 14 中的内容。

清单 14. currency.component.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h2>Currency Exchange Rates</h2>
<div class="col-md-8 col-md-offset-2">
 <div class="form-group">
  <input type="text" [(ngModel)]="id_currency" (change)="callCurrencyService()" class="form-control" placeholder="Enter Currency Symbol. Example: GBP(,AUD,INR)...">
  <br><br>
  <h3>Rate Details</h3>
  <br>
  <p class="well lead">Exchange rate relative to Euro in a JSON format: : {{ this.my_result }} </p>
  <p class="text-info">Total # of all the service requests including Weather, Movie, and Currency is :
    <span class="badge">{{this._sharedService.totReqsMade}}</span>
  </p>
 </div>
</div>

现在,如果各部分均按预期运行,应用程序可接受浏览器中的用户输入。

运行应用程序并改进 UI

现在运行应用程序,输入一些值,然后查看结果。例如,单击 Weather 链接,输入 San Francisco 来查看该城市的天气条件:

返回天气结果的应用程序屏幕截图

一切正常,但还可以让 UI 更具吸引力。改进 GUI 的一种方法是使用 Bootstrap。(Angular 2 资料 是理想的选择,但截至编写本文时,它尚未正式发布)。

转到 Bootstrap 入门页面,将该页的以下两行复制到剪贴板:

1
2
<!-- Latest compiled and minified CSS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maxcdn.bootstrapcdn.com/bootstrap/3.3.7/css/bootstrap.min.css" integrity="sha384-BVYiiSIFeK1dGmJRAkycuHAHRg32OmUcww7on3RYdg4Va+PmSTsz/K68vbdEjh4u" crossorigin="anonymous">

打开 index.html 文件,将刚复制的语句粘贴到第 8 行下。

清单 15. index.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DwNg2App</title>
  <base href="/">
  <!-- Latest compiled and minified CSS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maxcdn.bootstrapcdn.com/bootstrap/3.3.7/css/bootstrap.min.css" integrity="sha384-BVYiiSIFeK1dGmJRAkycuHAHRg32OmUcww7on3RYdg4Va+PmSTsz/K68vbdEjh4u"
    crossorigin="anonymous">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link rel="icon" type="image/x-icon" href="favicon.ico">
</head>
<body>
  <app-root>Loading...</app-root>
</body>
</html>

现在该应用程序在浏览器中看起来更加美观,拥有更容易理解的样式和菜单按钮,而不是 Weather、Movie Details 和 Currency Rates 链接:

改进后的 UI 的屏幕截图

嵌套的 index.html

现在花一分钟时间体会一下您刚完成的应用程序为什么被称为 SPA。

当 Angular 应用程序启动时,服务器将 index.html 文件发送到浏览器,而且 index.html 是浏览器显示的唯一文件。Angular 对该页面执行的任何操作都会插入到此视图中:

处理 SPA 流的代码的屏幕截图

index.html 末尾的 <app-root> 选择器被 app.component.html 的内容所取代。app.component.html 包含两个选择器:<app-menu><router-outlet><app-menu> 选择器中填入 menu.component.html 的内容,<router-outlet> 依据菜单选项而动态填充 — 也就是说,填入 weather.component.html、currency.component.html 或 movie.component.html 的内容。

除了 Angular 保留选择器 <router-outlet></router-outlet> 外,所有选择器都是静态的。此选择器在运行时期间依据路由器值而填充。仅显示 index.html,您编码的其他所有 HTML 文件都嵌套在 index.html 文件内。

模拟服务器

您的 Angular 项目已成功在开发计算机中运行。如果您能访问远程沙箱服务器,那么可以将代码迁移到那里,看看应用程序在被用户运行时的行为。(否则,可以跳到教程的 结束语 部分。)

确保 Node.js 和 Angular CLI 已安装在远程沙箱中。压缩本地项目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node_modules 目录及其内容除外。将压缩后的项目文件复制到沙箱服务器并解压。转到包含 package.json 的服务器目录并运行 npm install 命令。package.json 文件使 npm install 命令能转到 NPM 公共存储库,安装所有需要的包版本。运行此命令也会自动在服务器上创建 node_modules 目录和它的内容。

运行 ng serve 命令,以便在沙箱服务器中启动该应用程序,就像在开发计算机中所做的一样。按下 Ctrl-C 停止该进程。同样地,如果您想了解 ng serve 的其他选项,可以运行 ng help 命令。

使用 ng serve --port sandbox-port# --host sandbox-hostname 命令运行该应用程序。

现在 Angular 应用程序可在 URL http://sandbox-hostname:sandbox-port# 上访问。在开发计算机浏览器中运行该 URL 上的应用程序时,在沙箱服务器上按下 Ctrl-C 停止服务器 Angular 进程。请注意,整个应用程序都在开发计算机的浏览器中运行,尽管服务器 Angular 进程已关闭。这会告诉您,SPA 技术正在运行。该应用程序加载到浏览器中后,除非应用程序需要新数据,否则控制权绝不会转交给服务器。

在 SPA 领域,浏览器就是新型的服务器。如果 10 个用户在运行该应用程序,就会有 10 个浏览器处理该负载。如果 1,000 个用户在运行该应用程序,则有 1,000 个浏览器处理该负载。整个 Angular 应用程序都在浏览器的控制之下,除了在服务器中运行的任何逻辑,比如身份验证和数据库操作。

更高的性能和服务器压力的减轻,最终会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 — 这是任何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 SPA 领域,浏览器就是新型的服务器。

结束语

您学习了如何使用 Angular 2 编写一个 SPA,并在开发计算机和沙箱服务器中运行它。对于生产需求,请与您的 IT 部门协商。大多数生产应用程序拥有的一项主要功能是身份验证和授权,应在服务器中运行该功能(主要出于安全原因)。您可能需要一个专用服务器来处理这些操作。对于该服务器,可以使用 Node.js,在 Angular 2 在前端运行时,它可以充当在后端运行的服务器。(Node 和 Angular 都起源于 Google,所以它们能有效地协同运行。)

您可以考虑的用来提高应用程序性能的其他技术包括:

  • 捆绑:该进程将您的许多程序组合到一个文件中。
  • 微型化:压缩捆绑的文件,以便尽可能地减小项目大小。
  • 提前 (AoT) 编译:服务器复杂在构建过程中提前编译,而不是浏览器在运行时期间执行即时 (JIT) 编译。
致谢

感谢 IBM 的优秀员工 Guy Huinen、Dean P Cummings、Don Turner 和 Mark Shade 的评审工作和支持。


下载资源

from: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wa-implement-a-single-page-application-with-angular2/index.html

DevOps的前世今生

目前在国外,互联网巨头如Google、Facebook、Amazon、LinkedIn、Netflix、Airbnb,传统软件公司如Adobe、IBM、Microsoft、SAP等,亦或是网络业务非核心企业如苹果、沃尔玛、索尼影视娱乐、星巴克等都在采用DevOps或提供相关支持产品。那么DevOps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在Puppet、RightScale分别DevOps出版的调查报告基础上,整理本文,以期为读者理清思路。另外,中国正在开展了一份自己的调查问卷,由南京大学发起,欢迎大家投票参与

DevOps是什么?从哪里来?

DevOps的概念

DevOps一词的来自于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突出重视软件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的沟通合作,通过自动化流程来使得软件构建、测试、发布更加快捷、频繁和可靠。

DevOps概念早先升温于2009年的欧洲,因传统模式的运维之痛而生。

DevOps是为了填补开发端和运维端之间的信息鸿沟,改善团队之间的协作关系。不过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从开发到运维,中间还有测试环节。DevOps其实包含了三个部分:开发、测试和运维。

换句话说,DevOps希望做到的是软件产品交付过程中IT工具链的打通,使得各个团队减少时间损耗,更加高效地协同工作。专家们总结出了下面这个DevOps能力图,良好的闭环可以大大增加整体的产出。

历史变革

由上所述,相信大家对DevOps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除了触及工具链之外,作为文化和技术的方法论,DevOps还需要公司在组织文化上的变革。回顾软件行业的研发模式,可以发现大致有三个阶段:瀑布式开发、敏捷开发、DevOps。

DevOps早在九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但是,为什么这两年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实践呢?因为DevOps的发展是独木不成林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撑。微服务架构理念、容器技术使得DevOps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计算能力提升和云环境的发展使得快速开发的产品可以立刻获得更广泛的使用。

(注:上图摘自上月红帽副总裁Ashesh Badani的一次新闻分享会)

DevOps的几个关键问题

好处是什么?

DevOps的一个巨大好处就是可以高效交付,这也正好是它的初衷。Puppet和DevOps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DORA) 主办了2016年DevOps调查报告,根据全球4600位各IT公司的技术工作者的提交数据统计,得出高效公司平均每年可以完成1460次部署。与低效组织相比,高效组织的部署频繁200倍,产品投入使用速度快2555倍,服务恢复速度快24倍。在工作内容的时间分配上,低效者要多花22%的时间用在为规划好或者重复工作上,而高效者却可以多花29%的时间用在新的工作上。所以这里的高效不仅仅指公司产出的效率提高,还指员工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DevOps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会改善公司组织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员工们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满足和成就感;调查显示高效员工的雇员净推荐值(eNPS:employee Net Promoter Score)更高,即对公司更加认同。

快速部署同时提高IT稳定性。这难道不矛盾吗?

快速的部署其实可以帮助更快地发现问题,产品被更快地交付到用户手中,团队可以更快地得到用户的反馈,从而进行更快地响应。而且,DevOps小步快跑的形式带来的变化是比较小的,出现问题的偏差每次都不会太大,修复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因此,认为速度就意味着危险是一种偏见。此外,滞后软件服务的发布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地避免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IT行业,这反而可能错失了软件的发布时机。

为什么DevOps会兴起?为什么会继续火下去?

条件成熟:技术配套发展

技术的发展使得DevOps有了更多的配合。早期时,大家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但是苦于当时没有完善丰富的技术工具,是一种“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的情况。DevOps的实现可以基于新兴的容器技术;也可以在自动化运维工具Puppet、SaltStack、Ansible之后的延伸;还可以构建在传统的Cloud Foundry、OpenShift等PaaS厂商之上。

来自市场的外部需求:这世界变化太快

IT行业已经越来越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紧密挂钩,专家们认为IT将会有支持中心变成利润驱动中心。事实上,这个变化已经开始了,这不仅体现在Google、苹果这些大企业中,而且也发生在传统行业中,比如出租车业务中的Uber、酒店连锁行业中的Airbnb、图书经销商Amazon等等。能否让公司的IT配套方案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在今天显得至关重要。

DevOps 2016年度报告给出了一个运维成本的计算公式:
停机费用成本 = 部署频率 * 版本迭代失败概率 * 平均修复时间 * 断电的金钱损失

来自团队的内在动力:工程师也需要

对于工程师而言,他们也是DevOps的受益者。微软资深工程师Scott Hanselman说过“对于开发者而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自动化工具”(The most powerful tool we have as developers is automation)。工具链的打通使得开发者们在交付软件时可以完成生产环境的构建、测试和运行;正如Amazon的VP兼CTO Werner Vogels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谁开发谁运行”。(You build it, you run it)

实现DevOps需要什么?

硬性要求:工具上的准备

上文提到了工具链的打通,那么工具自然就需要做好准备。现将工具类型及对应的不完全列举整理如下:

  • 代码管理(SCM):GitHub、GitLab、BitBucket、SubVersion、TFS
  • 构建工具:Ant、Gradle、maven
  • 自动部署:Capistrano、CodeDeploy
  • 持续集成(CI):Bamboo、Hudson、Jenkins
  • 配置管理:Ansible、Chef、Puppet、SaltStack、ScriptRock GuardRail
  • 容器:Docker、LXC、Rkt、第三方厂商如AWS
  • 编排:Kubernetes、Apache Mesos、DC/OS
  • 服务注册与发现:Zookeeper、etcd、Consul
  • 脚本语言:python、ruby、shell
  • 日志管理:ELK、Logentries
  • 系统监控:Datadog、Graphite、Icinga、Nagios
  • 性能监控:AppDynamics、New Relic、Splunk
  • 压力测试:JMeter、Blaze Meter、loader.io
  • 预警:PagerDuty、pingdom、厂商自带如AWS SNS
  • HTTP加速器:Varnish
  • 消息总线:ActiveMQ、SQS
  • 应用服务器:Tomcat、JBoss
  • Web服务器:Apache、Nginx、IIS
  • 数据库:MySQL、Oracle、PostgreSQL等关系型数据库;cassandra、mongoDB、redis等NoSQL数据库
  • 项目管理(PM):Jira、Asana、Taiga、Trello、Basecamp、Pivotal Tracker

在工具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公司业务需求和技术团队情况而定。(注:更多关于工具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此文:51 Best DevOps Tools for #DevOps Engineers

软性需求:文化和人

DevOps成功与否,公司组织是否利于协作是关键。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可以良好沟通互相学习,从而拥有高生产力。并且协作也存在于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之间。出席了2016年伦敦企业级DevOps峰会的ITV公司在2012年就开始落地DevOps,其通用平台主管Clark在接受了InfoQ的采访,在谈及成功时表示,业务人员非常清楚他们希望在最小化可行产品中实现什么,工程师们就按需交付,不做多余工作。这样,工程师们使用通用的平台(即打通的工具链)得到更好的一致性和更高的质量。此外,DevOps对工程师个人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专家也认为招募到优秀的人才也是一个挑战。

DevOps的采用现状

哪些公司在用?

DevOps正在增长,尤其是在大企业中:调查发现,DevOps的接受度有了显著提高。74%的受访者已经接受了DevOps,而去年这一比例为66%。目前,在81%的大企业开始接受DevOps,中小企业的接受度仅为70%。

那么具体而言都有些公司在采用DevOps呢?Adobe、Amazon、Apple、Airbnb、Ebay、Etsy、Facebook、LinkedIn、Netflix、NASA、Starbucks、Target(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Walmart、Sony等等。

他们怎么实施的?

首先,大企业正在自下而上接受DevOps,其中业务单位或部门(31%)以及项目和团队(29%)已经实施DevOps。不过,只有21%的大企业在整个公司范围内采用了DevOps。
其次,在工具层面上,DevOps工具的用量大幅激增。Chef和Puppet依然是最常用的DevOps工具,使用率均为32%。Docker是年增长率最快的工具,用量增长一倍以上。Ansible的用量也有显著增加,使用率从10%翻倍至20%。

并且调查还发现不到半数(43%)的公司在使用诸如Chef、Puppet、Ansible或Salt等配置工具;然而使用配置工具的公司更有可能同时使用多个工具。25%的受访者使用两种或更多配置工具,只使用一种工具的比例为18%。其中Chef和Puppet是最常用的组合:使用Chef的组织中有67%同时也使用Puppet,类似的,使用Puppet的组织中也有67%同时使用了Chef。

中国也在准备一份DevOps的报告

文中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国外的DevOps调研报告。其中由Puppet发起的DevOps年度国际调查报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先后收集了2.5万技术人员的答卷;2016年收集的有效答卷为4600份,不过仅有10%来自于亚洲。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采样率和采样数量可以充分地反映中国的DevOps行业现状。

目前,依托DevOps中国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支持,由南京大学发起开展《DevOps中国2016年度调查》活动。期望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收集DevOps的率先实践者们关于DevOps实践及经验的相关信息,从而了解DevOps在中国推广应用的状况,并汇总在DevOps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挑战和最佳实践,最终通过调查报告进一步促进DevOps在中国的认知和推广,同时为DevOps的每一位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帮助。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国际上2014-2016年度的《State of DevOps Report》及《State of Agile Report》的调查问卷设计,以实现信息数据在国内和国际之间的可比性,并根据业内专家意见经过多轮修改。目前问卷中英文版已上线,点此可进行中文版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为学术公益性质,所形成的年度调查报告将免费公开。

期待大家能填写调查问卷,支持中国DevOps的发展!

参考文章:
http://www.infoq.com/cn/news/2016/08/essence-enterprise-accelerate-op
http://www.infoq.com/cn/news/2016/09/devops-enterprise-ITV
https://devup.co/a-look-at-devops-tools-landscape-7220099c6b81#.oehabi9x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vOps
https://puppet.com/resources/white-paper/2016-state-of-devops-report
http://www.rightscale.com/lp/devops-trends-report

LB 负载均衡的层次结构

作为后端应用的开发者,我们经常开发、调试、测试完我们的应用并发布到生产环境,用户就可以直接访问到我们的应用了。但对于互联网应用,在你的应用和用户之间还隔着一层低调的或厚或薄的负载均衡层软件,它们不显山不露水默默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经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因为负载均衡层通常不在一般开发人员的问题域内,而且它们一般都是现成且成熟的解决方案,以至于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和认为乏善可陈。其实不然,本文就写写我对负载均衡层次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硬负载

所谓「硬负载」就是采用硬件设备来提供负载均衡。

在七、八年前那时我在做 Java 的企业软件开发,开发出来的企业级 Java 应用程序就部署在像 Weblogic 之类的应用容器中。而这类应用容器软件又跑在 Unix 的小型机上。把硬件和软件一体打包作为企业应用解决方案卖给客户。这类应用部署的方案十分简单,层级也比较浅。为了保证可靠性,使用两套小型机上各部署一个 Weblogic Server,在应用服务前面使用像 F5 之类的硬件负载均衡器,如下图所示。

由于小型机和前面的 F5 负载均衡硬件都比较贵,所以出于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成本的综合考虑,一般应用部署两套跑在两台小型机上,在前面共享一个 F5 做负载均衡。而一般 F5 和小型机这类硬件设备都至少是 5 个 9 的可靠性保障,所以整体的系统可靠性基本有保障。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应用开发拥抱开源,部署使用更廉价的 PC Server 和免费开源的应用容器。负载均衡也逐步从硬负载向软负载变迁,由于互联网应用的海量特性和部署规模的急剧膨胀,前端负载均衡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软负载

进入互联网公司后,我们刚开始开发应用时,业务规模小用户量还不大,机器数量也少(<10)。所以一开始的负载均衡的结构也是很简单的,类似硬负载只是把硬件换成了免费的开源软件并跑在可用性是有 3 个 9 的廉价 PC Server 上。

前面一个 LVS 后面跟着几个应用服务,后来为了方便做按域名的分流和适配切流量上线,中间又加了一层 Nginx。

这样就变成了两层软负载结构了,LVS 负责 4 层,Nginx 负责 7 层。 但 Nginx 只负责了单机内多实例的负载均衡,这里主要是因为当时 PC Server 是物理机,CPU 16/32 core,内存 32/64G 不等,为了更充分的利用资源,一台物理机上都部署了多个应用服务实例,而考虑到 Nginx 工作在 7 层的开销远高于 LVS/DR 模式,所以一般在一个 Nginx 后面挂的实例数也不会超过 10 个。

但随着业务发展和用户流量上升,机器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导致一个网段内的 IP 都不够用了,这套负载结构又遇到了横向扩展的瓶颈,因为 LVS/DR 模式下跨不了网段。所以后来又在 LVS 和 Nginx 之间加了一层 HAProxy,负载结构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其实加了 HAProxy 之后,它也是工作在 7 层,这样 Nginx 这层看起来就不是很有必要。但三层的负载结构能支撑更大规模的集群,而原本在 Nginx 层做了一套方便研发切流量上线的运维管理系统,所以牺牲一点性能换取现在的可维护性和将来扩展性,Nginx 这层就一直保留下来了。而且 Nginx 相比 HAProxy 不是纯粹的负载均衡器,它还能提供 cache 功能,对于某些 HTTP 请求实际只走到 Nginx 这层就可以通过缓存命中而返回。

DNS负载

随着业务发展,公司开始了多个 IDC 的建设,考虑到 IDC 级别的容灾,集群开始部署到多个 IDC。跨 IDC 的负载均衡方案可以简单通过 DNS 轮询来实现,但可控性不好。所以我们没有采用这种,而是采用一主加多子域名的方式来基于业务场景实现动态域名调度和负载。主域名下实际是一个动态流量调度器,跨多个 IDC 部署,对于 HTTP 请求基于重定向方式跳子域名,对于 TCP 方式每次建立长连接前请求分配实际连接的子域名,如下图所示。

CDN负载

最后再加上互联网应用必不可少的 CDN 将静态资源请求的负载分流,那么整个负载的层次结构就完整了。

SSL 带来的负载结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安全问题益发严重,原本早期只有银行网银等使用 HTTPS 方式访问,现在电商类网站也开始启用全站 HTTPS 了。引入 SSL 后对负载结构带来了什么影响么?SSL 属于应用层的协议,所以只能在 7 层上来做,而 HAProxy 也是支持 SSL 协议的,所以一种方式是只需简单的让 HAProxy 开启 SSL 支持完成对内解密对外加密的处理。

但 HAProxy 的作者不太赞同这种方案,因为引入 SSL 处理是有额外的性能开销的。那么在承担确定流量的情况下,假设原本需要 M 台 HAProxy,在开启了 SSL 后可能需要 M + N 台 HAProxy。随着流量增长,这种方式的横向扩展成本较高(毕竟 SSL 证书按服务器数量来收费的)。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再独立一层 SSL 代理缓存层,像下面这样。

L4 和 L7 之间独立的 SSL 代理缓存层只负责 SSL 协议的处理,把 HTTPS 转换成 HTTP,并检查本地缓存是否命中。若未命中再转发请求到后端的 L7 层应用负载均衡层。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流量来独立伸缩,而且 SSL 层显然可以跨多个应用共享,更节省成本。如果按这个思路来重新调整我们前面的负载均衡结构层次,将会演变成下面这样。

其实,这时我觉得应用前面的那层 Nginx 可能就显得多余了点,不是必需的。但如果现实这么演进下来很可能就会有这么一层冗余的东西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吧。

总结

好了,本文到此为止。作为一名后台开发我其实对上面提及的各类开源软件如何配置、调优和管理并不熟悉,这属于运维开发的问题域范畴。但这并不妨碍我去了解我所开发的应用所处的整个环境是怎样的,多了解些你工作领域范围边界外的 What 和 Why,有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和解决自身问题域内的问题,别为自己设限而最终画地为牢。

本来以为负载均衡这个古老的课题已经定型了,在写本文时又看到新闻,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三届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 USENIX 研讨会上,来自 Google 的工程师又分享了其自研的 Maglev 负载均衡器。刚下了论文还没看,回头看了再来写写。

参考

[1] HAProxy Documentation.  HAProxy Management Guide
[2] HAProxy Documentation.  HAProxy Starter Guide
[3] Willy Tarreau.  Making applications scalable with Load Balancing
[4] LVS wiki.  Load balancing
[5] Wikipedia.  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6] shuming.  LVS 工作模式以及工作原理

from:http://www.cnblogs.com/mindwind/p/533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