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合适的基金产品做基金定投?

作者:云踪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01437/answer/869303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年前对2015年的阳光私募做过一次筛选,想挑选一些好的产品,来年要做资产配置。但这个过程着实辛苦,我们四个人在中投在线、好买网、格上理财等六家平台上找,硬是熬了一个多星期,6000多个公开的产品啊!
有人觉得干嘛不在一些媒体做的排行榜里找?我只能说:我更相信我自己。
其实有一些媒体做的私募评级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有些就显得太业余了,他们往往使用单一标准,特别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机构,在筛选基金产品时,会把近期(3个月或半年)收益或总收益率(不显示多长时间),作为首选参考指标,所以你放眼望去,会看到很多100%、200%,甚至500%以上的夸张业绩,它们误导了很多人。
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是不够理性的,渴望看到超高收益的基金产品,而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自然要迎合大众的口味。
当然,很多媒体并非科班出身,无法深刻理解市场的运行,甚至还停留在用线性思维去抓市场规律的阶段,所以他们中有些做出不科学的基金排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这些年所学到的金融知识,让我相信市场的随机性,相信黑天鹅事件的不可预知,相信价格背后的复杂多变、相信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交易策略的时效性,无法单靠一个策略或一个模型就能获得长期的胜利。所以,我自己也会做一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包括投资于其他基金产品
—— 与我们的操作方法截然不同的产品 。

我们筛选产品的标准,其实很容易理解,没有标准差、夏普比率、爱提诺比率等衍生指标,初选三大标准,大部分人都能懂,分别是:
成立时间2年以上、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20%以上、

成立以来最大回撤20%以内 。
在公开的600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中,能同时满足这三大标准的产品,只有141个。能够进一步满足我们复选标准的,只有23个,不到1% ( 产品净值数据来自公开披露,各大理财网站以及基金公司官方网站都有 ) 。

能够发行产品,做基金经理,这样的人已经具备了极其专业的素质和能力,算是高手了吧,反正我认为是。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现都不太理想,也许会让很多人诧异吧。我们看到很多产品的近期收益非常之高,但把它成立以来的净值曲线打开,发现它们的回撤之大,令人不寒而栗
。还有的连续两三年没有任何盈利,试问,接下来的两三年,又会怎样。

也许用“相对于大盘的收益率”能够掩饰尴尬业绩,但这样的说法,不知道你会不会“呵呵”。我想看到的是绝对收益,是赚钱,而不是赔钱

之所以采用这样一个初选加复选的标准,是因为只有从多个维度去看,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成立不足2年的,不做考虑,因为运气的存在会掩盖技术的不足。

看年化收益,一定是看“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看最大回撤也一定是看“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事实上,我们还发现,大多网站都把这两个最重要的数据隐藏起来,为什么?
在初选的141个产品中,我们进行了复选,也采用三个标准
首先,为了使数据更加透明,淘汰掉27个在基金业协会查不到详细备案的产品;

其次,每位基金经理只选一个产品,因为他的多个产品,收益曲线几乎相同,相关系数太高,不利于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淘汰54个产品);

最后,需从任意时间起一年,盈利不低于银行固定存款利率(淘汰37个产品)——一年不赚钱 。
到这里,才得到了令我们满意的23个基金产品。不过这个时间是截止2015年12月底。
做这件事的初衷,是完完全全的为自己挑选好的产品,至于我说被我们挑选出来的23个基金产品,未免法律纠纷,就不做公开了,其实数据都是公开的,有兴趣可以自己试着找一找,就用我上面说的初选三大标准和复选三大标准,耐心点儿,投资不是儿戏。 真正能够一直表现好的产品非常少,希望能够慎重一些。

总之,高收益背后一定隐藏着高风险,金融市场尤其如此。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