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dotte

加薪

(26 条消息)职场中是否存在「无效的努力」?即员工非常认真地完成现有工作,却得不到加薪待遇? – 知乎

作者:Kevin Zh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54251/answer/1768437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升职加薪的不是你(原创深度解读)

案例1

老林是某大厂的研发工程师,级别不高不低,年龄不大不小。之前跟着自己的老大,每次的调级调薪都不用自己操心,老大自然就会替他想着。但半年前老大走了,换了新领导,老林觉得自己就像没了根的浮萍,没了爹妈的孩子。这不又快到调薪节点了,老林压根就不知道新领导对自己是个什么看法,要不要找领导聊聊呢,可是去聊的话,说什么呢?总不能过去就说加薪的事吧,老林觉得自己是个讲究人,动不动就跟领导提要求是很Cheap的做法,可是如果不提的话,又不知道这次调薪会不会有自己。自己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正是缺钱的年龄。

案例2

TOM是一家早期公司的BD总监,当初加入的时候,是降薪过来的,老板也承诺在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会给他加薪加期权。这眼看着公司的融资已经完成了,加薪却没有了下文。TOM可不像老林那样抹不开面子,已经找老板谈了两次。第一次老板说融资是完成了,但钱还没有到账,等到账后就办。后来钱已经确定到账了,TOM再跟老板提这个事情,老板又说正在酝酿全公司的调薪方案,到时会一并考虑。这又过去将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确切消息,TOM就有点困惑了,负面情绪也开始累积。恰好上周一个之前的同事拉他入伙,薪资和发展也还可以,但TOM觉得自己现在的项目不错,最近这轮融资数额不小,挺有前景,如果老板可以兑现承诺的话,还是更倾向于留在目前的公司。但老板这暧昧的态度着实让TOM不爽,但没有确切答复之前,就这么走了又不甘心。

案例3

小萌已经在老大办公室外面转悠了十分钟了,还在纠结着要不要进去谈涨薪的事情。这是这几天以来小萌第三次鼓足勇气站到老大的门外了,但每次都无法推门而入,比自己站到蹦极的台子上往下跳还要艰难。之前小萌在心里打了无数次的腹稿——从自己的工作表现,到切实的生活需求,再到价值的体现,都是头头是道,条理清楚的,小萌乃至于找了好几个闺蜜咨询她们的意见,闺蜜还陪着她做了两次演练,一切都挺好,但就是事到临头,小萌总像泄了气的皮球,迈不过这最后的门槛。终于,小萌下定了决心,伸手要去敲门,手都抬起来了,老大开门出来了,看到小萌:你找我有事吗?鬼使神差一般,小萌说:没事没事,有一个会,问您是不是要参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小萌直想抽自己嘴巴——你这个面瓜啊!

我们说,大多数人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日没夜地加班,就是求得一个价值的认同和实现。而这种价值的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升职加薪来体现的。毕竟我们要养家糊口,要提升生活品质,要想在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中有面子,如果你没有一个有钱有势的亲爹,或是几个财大气粗的干爹,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努力工作并兑现合理的成果来实现。

每天的清晨,我看着匆匆而过的人群,或睡眼惺忪,或昂首挺胸,汇集成人流或者车流,但脑门子上其实只写了两个字——觅食。无论社会怎么进步,这点却始终不变,我们和头顶上叽叽喳喳的乌鸦和喜鹊并没有什么两样,和原始人清晨走出洞穴,或狩猎,或采集,或种植,也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价值的兑现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所谓的“升职加薪”就是这种价值兑现的最后一步,可能也是最惊险的一步,无数人就是倒在了这最后一步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有过一段最经典的表述:“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跃”。现在想来,这实在是对“升职加薪”最贴切的描述了。如果我们的劳动付出是“商品”,那么“升职加薪”就是在完成向货币的“惊险一跃”。既然是“惊险的一跃”,那我们就实在有必要深入地探讨一下,这“惊险的一跃”是怎么完成的,什么是完成这一跃的正确姿势,决定这一跃效果的各方博弈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避免一跃到了坑里。

别告诉我你会玩升职加薪,先做做下面的测试题再说:

1、大公司中,想升职加薪,该找谁?

A:人力资源总监

B:直属老大

C:隔级的老大

D:薪酬绩效经理

E:HRBP经理

2、小公司中想升职加薪,该找谁?

A:直属老大

B:公司老板

C:分管VP

D:HRD

3、下面哪些是升职加薪的好理由?

A:我过去一年业绩不错

B:我工作很努力

C:刚有了小孩,生活压力大

D:外面有人出高薪挖我

E:公司新招进来的同级别经理薪资比我高

F:我马上就要给公司拉来一个大项目

G:老王离职了,工作都压给了我,我现在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4、过去一年,外面有好几家公司邀请我,薪资都不低,我都拒绝了,但心里又有点委屈不甘。明天就要进行调薪谈话了,我该把这些情况说出来吗?

A:和HR说,不和老板说,让HR转达;

B:直接和老板说;

C:谁都不说;

5、下个月听说公司要调薪,最高幅度可达30%,我该跟公司提涨多少呢?

A:10%

B:20%

C:30%

D:自己给出一个预期的区间,然后由公司定吧;

E:随意跟公司提条件,不太好吧,还是先看他们怎么定吧;

6、什么时点跟公司提升职加薪好呢?

A:自己觉得如果不给加薪就走的时候

B:外面有公司挖你的时候

C:过往业绩最大化的时候

D:公司调整战略的时候

E:公司比较困难,但又非常需要你的时候

F:预期可以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时候

G:公司普调薪资结构的时候

7、下面哪些因素你觉得最能决定你的升职加薪?

A:加班加点

B:老大信任

C:业绩好

D:上升潜力足

E:在公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F:熟悉公司业务

G:资源丰富

H:团队合作精神

I:你的薪资低于市场水平

8、昨天跟老大谈加薪,结果被拒绝了,还被数落了一顿,下面你会怎么办?

A:准备跳槽

B:出去谈一些机会,拿到Offer,然后再跟公司谈;

C:找隔级老大再谈

D:找HR老大谈

E:改天再找老大聊,找出自己的不足,拟定绩效改进计划,争取一下;

F:散布自己的不满,消极怠工,等着辞退拿补偿;

9、昨天跟老大谈加薪,结果老大未置可否,说再想想,下面你该怎么办?

A:等老大找你谈

B:拟定绩效改进计划和工作规划,再找老大谈;

C:把价码降一降,也许老大就同意了;

D:求老大给自己多派活,做拼命状,施苦肉计;

E:请老大吃饭,顺便表忠心;

以上有9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有更多,都是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场景,要想全部搞通并不容易。正是因为有这些疑问,所以我们会展开下面的讨论,希望对上述问题做详细的解读。

我所听到过的那些要求升职加薪的垃圾理由

1、 房租涨了,地铁涨了,楼下的盒饭也涨价了,老板,求加薪。

老板的观点:哦,好的啊,我这里有物价局的电话,你跟他们申诉一下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拿老板当爹妈的心理。你上学的时候当然可以跟爹妈提这提那,食堂的饭菜涨价了,你想买新衣服和新手机了,都是要钱的正当理由。但在职场,谨记这是一种交换关系,你用劳动换取收入,最基本的原则是等值,也就是说你要想涨价也可以,但首先必须是你的价值提高了,否则就是特么乱涨价。小区门口的煎饼昨天卖3块,今天就涨到了3块5,鸡蛋没加,肉没加,甚至连酱都没多给一点,你肯定骂娘,转身就去别家吃了。

记住,在你以这种理由要求涨薪时,你老板的感受和你买涨价煎饼时是一模一样的——他也会想骂娘。

2、 别人挣的都比我多。

老板观点:马云挣的比我多,刘强东挣的也比我多,你觉得我该找投资人或者是上帝哭诉一下,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呢?

LV就是比街摊上的包包贵,为啥啊,品牌、做工、用料、内涵都不一样。在你确定别人比你挣的多时,恐怕还是先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多,如果你就是一街摊货,别人是LV,那有什么可逼逼的。如果你是LV,那些比你多的是赝品,那第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你这正品的LV被老板忽略了,第二你还要切实地让老板感受到你的品质的不同,值得他掏更多的钱来跟你交换。当然,即使当大家处于同一水平时,你也要看看公司的绩效导向是什么,你如何能更有效地适应这种游戏规则。如果确实是不公平,也不必抱怨,因为那不解决问题,你要么更加努力,使自己脱颖而出,要么寻找更加公平的环境。

记住,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些整天在大街上抱怨这不公平那不公平的人,大多是生活中的失败者,Loser大大的。

3、 我都来公司一年多了,咋还不给我涨薪呢?

老板观点:唉,我这电脑也用了一年多了,越来越慢,看来得换台新的了。

脑子进水的典型一族,仍然活在论资排辈的年代。你又不是古董,年头长就更值钱。别忘了,冰箱里的隔夜饭也很有历史感,但你肯定不爱吃,更不会拿出来招待客人。互联网年代,有的人两年就能成为大牛,还有的人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个学徒。这跟资历没啥大关系。

4、 公司今年业绩不错,我想加薪。

老板观点:矮油,隔壁老王生了大胖小子,他该给我发个红包吧。(当心老王来找你拼命:你说,为啥我儿子长的像你不像我,你都干啥了?)

公司业绩是不错,但跟你有关系吗?如果有,请说出来,立马涨,如果没有,边上呆着去。当然有一种情况,是老板有过承诺,如果公司业绩怎样怎样,就给你涨薪。但也不是这么个谈法,该换一种语境,换何种语境,后面会有详解。

5、 我每天都是加班加点,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干得比驴多,不加薪没天理啊。

老板观点:哦,酱紫啊,第一,注意身体,第二,注意安全,第三,走的时候记得关灯。

职场中从来只认功劳,不认苦劳。为啥?我家边上的那家饭店老板,每天关门12点,然后凌晨3点就要起床去批发市场采购,回来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差不多6点了,稍微休息个1小时,要送孩子上学,回来就得清理店面,生火起灶熬骨汤,开始一天的忙碌。但如果食客觉得味道不好,服务不好,转身就走,下次不会再来。可有人关心他身体可好,睡眠可足?市场只认结果,如果不能提供客户所要的价值,谁会在意你是不是累的跟狗一样,也没有人会为你的无价值忙碌买单。

6、 再不加薪,我就跳槽啦。

老板观点:走好,不送。

即使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老板被迫给你加了薪,但一旦缓过手来,还是那句话:走好,不送。这算是职场中最低劣的加薪理由了,但有时又是最强有力的理由,但为什么有的人用的好,有人用的很坑爹呢?后面会有详细的解读。

什么人会有升职加薪的决策权,他们各自的角色又是怎样的?

1、 在小公司中,一般升职加薪的决策权在老板,核心管理团队的成员有建议权,他们可以通过对下属的评价、绩效打分、奖金池分配等方式来影响老板的决策。HR负责人有的也有这种建议权,但更多的时候影响力有限。

2、 大公司中的升职加薪决策体系相对复杂得多。公司老板的决策权通常体现在框定大的盘子和确定激励导向,以及决定直接下属的职级和收入。各级小老板们有的可以直接决定下属的升职调薪,有的只能给出建议,然后报更大的老板审批,也有的是报薪酬绩效委员会统一过审,也还有的是直属老板只负责进行绩效打分,上报打分结果后,由HR部门根据各部门打分结果统一分配涨薪调级的名额和数额。总之,各家公司的管理机制不同,所实行的绩效和激励体系不同,升职加薪的决策程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来说,你的直接汇报对象和隔级老板会对你升职加薪起到决定作用,其他人就没那么重要了。

3、 HR在升职加薪中的角色通常是辅助性的,这种角色主要通过制定规则、平衡局面、控制规模等方面来体现,对于具体当事人的升迁一般只起到侧面的作用。当然,也有的公司非常重视HR的作用,HR的角色也通过BP等职能深入到了业务当中,那么他们对于员工的升职加薪会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总的来说,这种发言权也还是建议层面的,不是主导。

老板们在升职加薪这个问题上究竟是怎么想的?

事先说一下,这里探讨的老板是公司的一把手,而不是职业经理人。

案例

老李是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在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担任销售VP,因为在利益的分配上和老板闹了矛盾,找我来诉苦:年初明明讲好的,利润过了2000万就有100%的薪酬涨幅,这到了年底,指标也完成了,却找各种借口来克扣,什么款还没有完全回来,销售费用过高,重点客户跟进不力,渠道布局不合理,话里话外分明就是想反悔。我问:那你估计能涨多少?他说:我特么觉得最多就是30%。

这家公司的老板恰好是我同学的发小,找了个机会我就问了问,他倒也直接:我就是觉得他不值那200万年薪,所有的关系基本都是我和另一个副总的,他就是盯盯执行和团队管理,他那点关系今年用的都差不多了,估计明后年都出不来什么大单了,我把200万砸给他,我傻啊!

好吧,说到这里,我就明白了,老板觉得老李未来创造不了更多的价值了,所以想反悔了。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老板的人品如何,但从中我们会得出在升职加薪中老板和员工的一个重大的博弈分歧点——原来博弈双方的定价原则根本不一样,员工总会根据过去的贡献来谈判自己该拿多少钱,而老板更倾向于基于这个员工未来可能的贡献来给他定一个价格,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将来时,这可实在是根本性的区别。

怎么理解这个分歧点呢?

这里我们要提及三个概念,并看看博弈双方的心理都是怎样的。

1、 投资的概念

2、 预付款的概念

3、 过去的贡献和未来的贡献

员工的逻辑通常是这样的:我过去表现得不错,也做出了贡献,所以你应该给我涨薪。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逻辑缺陷:你过去的贡献已经过去了,作为既定发生的事实,公司在过去的那段时间已经付给了你报酬,并没有克扣你的工资,也就是说这笔交易已经完成,买卖双方已经互不相欠。这就像你去买东西,事先是知道价格的,你付了钱,把东西拿到手,货款两清了。这时你去谈加薪就是启动下一轮交易,你想制定新的价格,那么买方自然就要衡量一下你能为这个新的价格提供怎样的服务。你的那个“我过去表现不错,你就要给我涨薪”的逻辑就像是为一个已经卖出的商品寻求新的价格,本质上就是缘木求鱼。

你刚把鸡蛋灌饼拿到手,咬了一口,然后灌饼摊的老板跟你说:我涨价了哈,你还得给我一块钱,你乐意吗?

如果想达成新的交易价格——涨薪,那么你肯定要让买家知道他为什么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除非他能够确知你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价值,否则交易无法达成。

老板给员工涨薪是一种投资。就像现在各种理财去忽悠老头老太太一样:我们这个理财产品可好啦,过去一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2%,你当然也可以跟老板说:我过去一年的表现可好啦。这两种表述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更大的痛点是,你要让老板知道,你在新的一年中,也能让老板达到或超过这种投资回报率。

记住:老板只会为未来买单,不会为过去买单。这是投资,不是奖励你过去的付出。

老板给员工涨薪也是一种预付款。是在还不知道未来货物或服务品质的情况下先期支付出去的承诺,和银行承兑汇票是一样的,况且还涨价了。既然是先给钱,再收货,你只说过去怎样怎样,显然是不够的,怎么都得去说服老板你是物有所值的吧。

回过头来再来看老李的案例,就清楚许多了。

老李觉得他过去的贡献大大的,老板该兑现涨薪承诺。

老板觉得老李未来的价值有限,再投资那么多钱不值,于是就想反悔。

从人之常情来看,老板当然是混蛋,但换个角度,老李其实一直都有争取主动的机会,只不过他对于博弈心理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落了下风。

我给老李出的主意很简单——别再去谈承诺的事情了,没用,要么换个地方,要么赶紧拿个大单,然后再去跟老板谈。老李运气不错,他一个远房舅舅调任重要岗位,给了他一个单子,都没等老李说,老板就痛快地给涨了薪,好像比原来承诺的还多了一点。

职业经理人在决定下属的升职加薪时是怎样想的?

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想法会有很大的不同。本质上,老板给员工加薪是在从自己的兜里掏钱,职业经理人则是把公司的钱做二次分配,不是自己掏钱。这从谁的兜里掏钱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分配心理的不同。

决定下属的升职加薪作为一种权利,谁都希望这种权利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用。因为老板是公司的所有者,所以为公司带来好处和为自己带来好处是一体的。但经理人和公司可不是一体的,这也就意味着经理人在决定是否给下属升职加薪的时候,至少要考虑自己和公司这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在很多时候,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于是更多的人会首先考虑下属的升职加薪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1、职业经理人是利益分配游戏的执行者,而不是规则制定者,这就意味着他们通常只是负责如何“坐地分赃”,而不能决定到底该分多少“赃物”;

2、经理人在决定下属的升职加薪时,首要考虑的是何种分配方式能够促成更好的团队业绩,以保证自己更好地升职加薪;

3、保持团队成员的平衡,别出什么乱子;

4、哪些人是有特殊关系的,尤其是和公司老板或者是自己的直属老板有关系的,需要特别照顾一下;

5、如何通过升职加薪的调配稳固自己的位置,使手下人更听话;

6、对自己人当然要特别关照,如果无法和自己人共享胜利果实,那么谁还会跟着你呢?如果没有自己人跟着你,你这个领导当然也就坐不稳当了。当然,这种关照很多时候并不是生生地提携,如果自己人业绩不好,你照顾他,团队其他成员会不服的,而是通过在项目分配、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倾斜,以使自己人更容易地做出业绩,这样回头调级调薪时,就有硬条件可以展示,团队中的其他人也就说不出什么了;

7、当以上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产生冲突的时候,你觉得会有多少经理人会为了公司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呢?至少在我见到的案例中,并不算多;

大公司中的升职加薪该怎么运作?

1、最重要的一点,我之前也在无数文章和讲座中都强调过的,去大公司一定要进到核心的业务部门,核心业务部门,核心业务部门,核心业务部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什么呢?如果不是核心的,或是战略级的业务部门,公司不重视,话语权低,奖金池子小,升职加薪的名额少,资源少,部门随时都可能调整或者裁撤,你也很难做出业绩。所以我总说,如果不是为了头上顶个名企的光环,大公司的非核心部门通常都有“鸡肋”的感觉;

2、大公司都有明确的绩效体系和升职加薪的常规路径,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点上调级调薪,因此规则基本上已经是固定的了。这种规则通常都有业绩和资历有关,而业绩会更重要一些。你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老大再喜欢你,也很难硬挺你。常规之外的升职加薪当然也有,但不是主流,而且还需要层层审批,除非你有特殊才能,或者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通常不用考虑;

3、那怎样才能做出像样的业绩呢?傻干是不行的。你想想大公司人才济济,牛人大把,要想脱颖而出,难度不小。一种是你确实是天才,你的某种才能明显在众人之上,那么晋升就会非常快,就像我们偶尔见到的,一年两年就升上大公司总监乃至VP的那些“外星人”。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更多的还是芸芸众生,有一定的能力,但并没有到那么突出的程度。于是在本职工作能力之外的某些能力,会成为差异化的优势,这包括向上管理、跨部门影响力、授权体系之外的人际影响力、团队协作、怎么做成果展示、怎么玩政治游戏等等软能力,是升职加薪的重要砝码。道理很简单,大家的本职工作能力都差不多时,你如果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向你靠拢,以使自己做出更好的业绩,当然就有更多的机会;

4、我们说大公司中,你的直接上级,或者隔层上级决定你的升职加薪,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在最后打分的时候“优惠”你一些,我们之前也提到了,如果你业绩不突出,老大再偏向你,也总不能把黑的说成是白的吧。老大的作用在于给你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出成绩的项目、更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更多的指导和培训,那样你就更有可能在绩效上拿高分。这样即使最终的绩效评定上老大不偏向你,你的业绩表现也已经是部门中拔尖的了,晋升自然就会落到你的头上;

5、说这些时,我并不是说你必须要“跪舔”老大,而是你要充分认知到你老大在他的升职加薪中需要哪些要素,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哪些努力来帮助你老大的升职加薪去添砖加瓦。相比你的“跪舔”和“拍马屁”,我想一个脑子清楚的老大更会在意那些实质性的业绩支撑吧。当然,偶尔的“表表忠心”也是完全必要的,毕竟老大也得知道他帮助的是一条忠心耿耿的看家狗,还是喂不熟的白眼狼。但这些,都可以在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护中得以解决,热衷于“潜规则”的老大,不跟也罢。可别像足球圈里的那些“流氓教练”们一样,球员不给上贡,根本就踢不上比赛。职场圈子,好歹还没那么黑暗;

6、所以总结一下,大公司中的升职加薪路径就是:进核心部门,跟对老大,拿到资源,做出业绩,然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在这背后,除了硬碰硬的业绩能力,各种软性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也界定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中升职加薪路径的截然不同。

小公司中的升职加薪该怎么运作?

1、三个关键词:老板、不可替代、未来价值最大化

2、前面提到了,小公司员工升职加薪的主要诉求对象是老板,因此老板觉得你好,你就好,老板觉得你不值钱,你就不值钱。于是把握住老板的价值取向是第一要务;

3、这主要是因为公司规模小,每一个人干得怎么样,老板一眼就能看到,而且因为公司的人力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一个点的失效或者低效,都会对整体组织造成影响,因此老板对于人才的价值是非常敏感的。这不像大公司,除了几位关键高管,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缺了谁,公司都一样运转。小公司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4、于是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关键词:不可替代。要想在小公司中成功地升职加薪,你必须建立自己的不可或缺性。老板在权衡用不用一个人,怎么用一个人时,其实潜意识里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计算:如果这个人走了,我需要花多大代价才能找到替补。如果替补的代价很高,那么老板给这个人升职加薪的动力就很足,即使有时是被迫这么做;但如果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个人的替代品,那么员工的博弈话语权就很薄弱了;

5、因此一次成功的升职加薪,评判你在老板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你在人才市场中的性价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你可能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拥有丰富的资源、在团队中富于影响力、你的替代者在市场上好不好找、承担起公司的营收重任等等;

6、前面在分析老板的心理时我们已经指出,老板只会为未来的价值买单,而不会纠结于你过去的贡献。因此,你向老板提出升职加薪的时点,一定是你评估自己对于公司未来价值最大化的时候,而不是你过去的贡献最大化的时候。这点一定要谨记,因为有无数的小伙伴都在后者这个时点跟老板提升职加薪,结果效果很不理想。

7、那么过去的贡献和未来的价值有没有关系呢?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绝对。一个过去的明星销售人员,在走上管理岗后,未必就是出色的经理;一个在A产品上非常成功的产品经理,可能会在B产品上折戟沉沙。因此过去的成功会是你未来走向成功的背书之一,但在升职加薪时,你更需要让老板知道,你未来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他给你涨的每一分钱,都是物有所值的;

我该不该主动提加薪呢?

1、大公司都有调级调薪的标准路径,在什么时间调,调多少,对应的条件是什么,都是定好了的。在常规路径之外,你想有特别的升职加薪,除非你有特殊的贡献,否则提了也是白提,还可能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临近加薪时点去找老大提这提那,不如未雨绸缪,仔细研究一下KPI的核心指标都有哪些,在新一轮加薪周期之初争取拿到好的项目并做出成绩,才是最踏实的方式。当然,在考核周期快到了的时候,多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适度地向老大表表忠心,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公司的游戏规则来讲,都还是挺有效的方式。这事跟考试之前复习一样,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人性是有这样的弱点的,老大在给下属打分的时候,更容易记住你近期的表现;

2、小公司的调级调薪就没那么定时定量了,因此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够了标准,或者是你的价值被明显低估了,为啥不提?当然要提,你不提,没人会主动替你想着这事;

3、打工者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自己只管努力工作,然后酒香不怕巷子深,老板特贴心地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主动地关怀:小李呀,最近干的不错嘛,每月给你涨5000块钱吧,接着努力哦。你还得半推半就:哎呀,这怎么好意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然后老板关切的目光,温暖的大手拍拍你的肩膀:小鬼,不要推辞,我看好你哦。于是小李心里很舒坦,老板也挺平衡;

4、但这场景未免太天堂了吧。这就像小女生希望男票记住一切对她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两人认识的纪念日啦,初次接吻的纪念日啦,初次滚床单的纪念日啦,每个月姨妈的日子啦,记住自己爱吃什么,爱玩什么,总之,男票得像人工智能一样,不用提醒,一切愿望自动满足。一旦出现稍许差错,芳心顿起幽怨,轻者重启重启,重则卸载卸载。

5、在升职加薪这个问题上,记住,老板不是你的男票,公司也不是你的爹妈,就像唐僧对悟空说的那样:你想要,你就跟我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虽然你很有诚意的看着我,但你还得告诉我你想要,不会你想要我不给你,也不会你不想要我硬给你。你是真的想要吗?你不是真的想要吧?

提升职加薪的标准话术与禁忌

1、禁忌一:切记不要以逼宫或是威胁的姿态来谈升职加薪。就像前面所说的,很多员工在觉得自己该涨薪的时候,都会等着老板主动提出来,结果一等不来,二等不来,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开始逐渐累积,觉得公司已经在亏欠自己了,等到实在憋不住了跟老板提的时候,心中的怨恨和委屈通常是已经到顶点了,于是话里话外就透着那么一股酸爽,通常的表达方式是:你如果不给我升职加薪,我就怎样怎样。大多数老板都是吃软不吃硬的,即使他暂时因为你还有价值,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一旦缓过手来,首先就会把你干掉;

2、禁忌二:只谈自己如何如何,而不提你能为公司做点什么。标准的表达有我的生活压力大,各种涨价,我的业绩多好多好,我已经如何如何努力。这种完全以“我”为中心的表述方式,是情商不够的明显表现,当然也就很难获得别人的共鸣;

3、禁忌三:不要拿别人说事。比如那谁谁表现还不如我呢,拿的都比我多,跟我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拿了多少多少。记住,在谈升职加薪时,老板只会关注你,因为他是给你涨薪,而不是给别人加钱;

4、禁忌四:别拿苦劳说事。你加班加点,很可能是你能力不足,无法在正常的上班时间把工作做完;你身体累病了,出于人情,公司应该关心你,但从商业价值交换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你提供的价值出现了瑕疵,毕竟公司出钱雇用的,是一个员工的体力、精力、能力的综合体,身体出了问题,这个综合体的价值自然就会下降。这与其说是涨薪的理由,倒不如说更像是降薪的因素;

5、标准话术:我来咱们公司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做出了什么什么样的成绩,(最好有数字,可量化,和公司的营收和战略高度相关,记住这里一定是对公司有切实帮助的业绩,而不是你自己认为的那些业绩。)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认为自己应该在什么什么方面有所提高,当然,为了承担更多的职责,我已经做了哪些哪些准备,我对于下一年的工作规划是这样这样的,能够为公司带来这些这些价值。(还是要可量化,可执行,可见效。)我对公司很有感情,也非常看好公司的前景,我自己也希望能够伴随公司一起成长,并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恳请公司考虑我的升职加薪的请求;

6、最重要的,是你去谈升职加薪时的心态,一定不是一个委屈和怨妇的心态,也不是一个胁迫的状态。而是正向的,积极争取更大共赢的心态;

我该跟公司提涨多少呢?

1、出去面试个一次两次,或者问问靠谱的猎头,大概就能知道自己的市场价格,和你现有薪资的差距就是你可以考虑的涨薪幅度;

2、大概了解一下周边同事的涨薪幅度,不一定完全适用你的情况,但也是个参照;

3、如果可以,了解一下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公司不缺钱,可以提的高一点,如果公司钱很紧,适当低一点;

4、如果和HR关系好,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可以侧面打听一下公司的薪酬政策和薪酬体系;

5、通常如果不是重大的职位变迁,或者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次涨薪的幅度不要超过30%,现有薪资10K以下的,幅度可以高一点,10K以上的,幅度小一点;

6、在谈涨薪的时候,尽量让公司先开价,如果不行,你自己再给出一个区间,比如10%-20%,或者3K-5K;

在什么时点上提升职加薪会比较好呢?

1、你做出重大业绩的时候。虽然我们前面说到老板不会为过去的业绩买单,而会为将来的价值掏腰包,但当你做出突出贡献的时候,一般也是老板对你未来预期最大的时候,谈升职加薪的胜算比较大;

2、当老板从其他渠道得知外面有人挖你的时候。这个信息一定要是别人告诉老板的,如果是你自己说的,威胁的意味就太浓了,效果会大打折扣;

3、当你觉得老板对你各方面都很满意的时候;

4、公司业绩快速上升,或者是有某些重大突破的时候,这时通常老板的心情都不错,你提升职加薪,老板答应起来就比较痛快;

5、融资到账的时候;

6、公司调整你职责的时候,当然是往大里调;

7、公司给你压业绩指标的时候,如果你方法得当,是可以谈谈条件的;

8、公司发生并购的时候,有部分人会因此失业,但如果你在合并后的体系中反而权重上升了,当然可以谈谈涨薪和升职的问题。这叫几家欢喜几家愁;

9、公司业务架构调整的时候;

10、公司组织架构调整的时候;

11、公司薪酬结构和政策调整的时候;

12、因为公司的办公室政治,老板不得以需要暂时委屈你的时候,那么加薪就会成为一种补偿;

13、公司上市前或上市后;

14、公司出现重大人员变故,需要稳定军心的时候。这虽然有点乘人之危,但如果你确实在这种局面下是中流砥柱,并且愿意和公司共进退,当然可以谈谈待遇和Title的问题;

结语

有关升职加薪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我们解读了一些问题,但肯定还有更多的疑问没有涉及到,也欢迎朋友们通过邮箱和我互动。ksc0013@163.com

祝福大家在职场的拼搏中,在给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自己也能够一路升官发财。

你说如果我专门开一个有关“如何升职加薪”的咨询项目,就每个人具体的处境做个性化的辅导,会有多少朋友感兴趣呢?发个邮件,或者在后台留言告诉我呗。

from: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54251/answer/176843723

股票总结-20171113

大前提: 以下的内容是建立在对股市处于整体向上的趋势的判断基础上。 如果是下行趋势,最好还是空仓。

刚开始:

1.  消息选股。  靠朋友推荐、消息, 如大唐,特变等

2.  技术选股。

根据筛选出的自选股(龙头、白马,集思录漂亮50、MCID等,基金重仓,龙虎榜),

开始研究技术,MCAD,均线、布林等,发现技术也不一定管用,很难把握买卖点。

另外,因为看到了“如果买的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止损”的思想,发现买入的股票没涨反而继续跌,结果导致盲目止损。如分众,达安

3. 策略选股。

3.1 买熟悉的个股。 观察某支个股走势并有过操作。判断在相对低位买入,在相对高位卖出。 比如三一、民生

3.2  量化策略。 参考聚宽中的组合策略等

3.3筹码分布,筹码分布显示盈利低于10%,则买入,达到预期则卖出,如盈利20%到30%。 此策略的重点是要选择好股票池。 目前处于此阶段

白马不敢追,涨的太多了,而且还在快速涨,不知深浅。从风险角度考虑,还是放弃。

4.  打新

其他:

风险管理(止盈、止损位)
组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型)
仓位控制

经验总结:

1、失败的案例 :

中国建筑(1的失败案例,买的原因是因为体育大学的新建筑中标者是中国建筑)
华夏银行(3.3的失败案例)
海澜之家(不会看指标,导致相对高点没有卖,有跌倒买入价)
分众,达安(盲目止损,刚买就卖,都不够交易手续费,要严格避免类似超短线操作,从长期看都会涨回来)
永辉超市(被洗盘,过早出来)

2、成功的案例:

京东方A(但不会看指标,导致过早卖出)

方文山  因为什么买就因为什么卖

从标题到反馈:写好一篇论文的十条基本原则

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对于职业发展和学术进步非常重要。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和审阅者被文中叙述的内容打动,进而试图理解和确认研究主张的观点,并将这些贡献传递到更广范围。然而,很多科学研究者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本——他们通常没有论文写作训练的经历。关于如何让读者被你的论文吸引,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的这篇文章向我们提出了十大原则,试图点出论文写作最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这些写作原则可以让你的论文更具吸引力,同时提高写作效率。

介绍

写作和阅读论文是科学家必备的核心技能。成功发表的论文通常作为科学家及其未来成就的衡量标准。一篇论文从写作到发表,涉及多方因素,且有各自的动机和优先权。编辑要确定论文是有意义的;评论要审查论文结果是否证明了结论;读者需要快速抓取论文的核心理念以决定是否详细了解;作者想要传达其核心观点,并向专家证明其发现是可行的。你可以从语句、段落、章节、全文等多方面做好论文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以上各方需求。

清晰的交流同样关键,因为「概念迁移」在科学的交叉授粉过程中是受限的一步,在生物科学及其他领域更是如此。由于科学分工越发细化,加强概念连接也就变得越发重要(和困难)。跨学科领域的交流只有在论文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才奏效。

要证明论文价值性和可靠性,需要数据和逻辑的支持。如果不认真规划论文逻辑,作者经常会缺失数据,或者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尽管这些论文超出了我们的范围,其中逻辑必须极其清晰,才能有力地证明论文结论。

以下是优化论文结构的十条简单规则。前四条规则适用于论文的所有部分,以及其他沟通形式,比如许可和海报。中间四条规则有关论文主要部分各自的主要目标。最后两条规则为有效构建论文原稿提供了过程启发式的指导。

原则(规则 1–4)

写作即交流。因此,读者体验是首等重要的,所有的写作服务于这一目标。当你写作时,心中要时时有读者。以下四条规则是关于如何赢取读者。

规则 1:论文有一个中心主旨,并体现在标题中

如果读者一年之后还在向其同僚讲起你的论文主旨,这篇论文就是成功的。尽管论文在抵达最后的主旨之前通常要经过一些创新步骤,但要有所侧重。论文要聚焦在一个主旨上,同时关注多个方面会降低论文的说服力和传播性。

一篇论文的最重要元素是标题,你所读的标题的数量要远大于论文。标题首先映入读者眼帘,其质量好坏决定了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论文摘要。

标题不仅传达论文的中心主旨,也提醒你聚焦在传达这一主旨的文本上。科学毕竟是复杂数据中简单原则的抽象,而标题是对一篇论文的最后抽象。提前并定期地思考标题不仅有助于论文的写作,也有利于推进实验设计或者理论拓展。

第一条规则最难执行,因为它直面科学的核心挑战,即在有数据和逻辑支持的前提下使主旨和/或模型最为简单。最后,寻求平衡的斗争可能会导致一个多方面的贡献。比如,一篇技术论文也许同时描述了新技术及其生物结果,统一这两方面的桥梁是清晰地描述新技术如何用于新的生物学。

规则 2:假设写作对象对论文内容一无所知

由于你是某领域的世界一流专家,你需要通过论文发表的形式来接受小白读者的验证。绝大多数写作错误来自这一困境。论文作者需要设计安排所有的元素,决定对读者产生何种影响,进而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要从小白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写作论文。

由于读者在面对不理解的字词时会变的灰心丧气,清晰界定技术术语很有必要。不要使用缩写和首字母缩略,以免读者返回之前章节查看其含义。

懂得人类心理学的广泛知识有助于论文写作。比如,人类的记忆机制只能记住少量的术语,相比中间更容易记住开头和结尾。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减少读者需要牢记的论文次要部分的数量。

规则 3:坚持原因、内容和结论(Context-Content-Conclusion/C-C-C)结构

绝大多数流行的(即令人难忘的)故事都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从起头设置故事背景,在中间发展故事,导向结局——发现的问题找到了结论。这种结构减少了读者问「为什么你要这样说?」(缺少原因)或「所以呢?」(缺少结论)的机会。

讲故事有很多种方法,大多数时候,其中的差异在于读者的耐心与否。缺乏耐心的读者需要快速浏览核心内容,所以你可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就像新闻报道那样)。而 C-C-C 结构则是为那些有耐心,愿意花上时间理解深层次意义的读者准备的。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无法吸引没有耐心的读者。不过,这个问题已经由目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所缓解了。因此,看完介绍的读者很可能受到吸引从而开始阅读后面的正文。此外,「内容第一」的文章结构在科学范畴中可能会让读者催生出「作者主张的东西缺乏原因」,从而让文章变得缺乏可信度,所以我们主张将 C-C-C 结构作为科学文献的默认写作方式。

C-C-C 结构在多个尺度上定义了论文的结构。对于整篇论文来说,介绍段落设定了背景,实验结果是内容,而讨论章节带来了结论。在段落尺度上,C-C-C 结构则意味着首句定义主题或原因,中间几句话提出新的观点以供读者思考,最后的几句话得出结论。

偏离 C-C-C 结构的论文往往难以阅读,但是作者经常会因为自传性质的倾向而这么做。在科研生涯里,我们总是把最多的时间花费在生产内容上,而忽略了其他工作。我们进行实验,发展现有成果,并使用人类认知的能力来整合不同思想。想要将这一切按照时间顺序写进论文里是很自然的倾向。但对于读者来说,我们活动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无关紧要的——读者不会关心达成结果之前的时间线,他们只关心论文最终的主张和支持它的逻辑。所以,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重新格式化,这样才能让内容变得有意义,结论能被人理解和记住。

规则 4:避免委婉,使用并行优化的逻辑流

避免委婉:只有论文的中心思想才需要被多次提及。此外,每个主题只需要覆盖它自己的章节,从而减少主题变化的次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应该围绕主题,而不是被无关的内容所侵占。思想也是这样,比如基于两个原因我们认为 xxx,两段叙述之间不要出现其他内容。

使用并行方法:与之相同的是,对于段落和句子,并行的信息需要用并行的方式来表达。并行主义可以让人们阅读文章更加轻松。例如,如果我们对于某种解释优于其他解释有三个独立的理由,我们应该用相同的语法来传递这些信息,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专注于理论。在句子或段落中多次使用相同的单词是没有问题的。请抑制自己使用不同单词阐述相同概念的欲望——这只会让读者思考其中的意义是否有所不同。

论文组成(规则 5-8)

论文的摘要、介绍、结果与讨论都适用于 C-C-C 结构,但各有些许不同。在下图中,我们将讨论这些专门结构的问题:

图 1. 论文三个重要部分的结构总结。Note:摘要是其中最特别的,它包含所有三个要素(原因、内容和结论),所以包含了所有三种颜色。

规则 5:在摘要中总结所有要点

摘要是大多数读者唯一会读的部分,这意味着摘要必须有效地表达论文的完整信息。因此,摘要的结构是高度保守的。以下详细介绍了每一个 C-C-C 要素的细节。

必须在背景介绍中让读者明白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句先介绍具体研究所属的更宽泛的领域为读者做一个思维定位,然后将背景逐渐缩小,直到研究者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为止。成功的背景介绍能通过讨论文献中的缺失部分(即具体的问题)以及问题的重要性(即具体的问题和论文相关的宽泛领域之间的关系),为区分论文贡献和当前最佳打好基础。

最后,结论中将解释论文的结果,以回答背景介绍部分结尾提出的问题。通常在结论部分中还会有第二部分用于强调该结论如何推动宽泛领域的发展(即「重大意义」),尤其是在拥有广泛读者群体的更流行的杂志中。

这样的结构能使你避免摘要中最常出现的错误,即在读者开始理解之前就讨论结果。好的摘要通常需要多次精炼以确保结果能精准对应解决的问题,犹如钥匙能精准匹配其锁头。宽泛—狭窄—宽泛的结构能使你的读者群体更加广泛,同时保证你的观点的可信度(通常基于结果中有限的一部分)。

规则 6:在介绍中讨论这篇论文的重要性

介绍中需要强调在目前的知识或方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通常会使用多个逐渐具体化描述的段落并在最后清晰地指出文献中的缺失,然后再用一个段落总结这篇论文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段可以解释为什么细胞分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而且在该领域中,其本质原因尚未被了解(领域问题)。第二段可以解释一个具体的细胞类型中对分化的未知部分,比如星形细胞(子领域问题)。第三段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即一种特定基因可能用于驱动星形细胞的分化,然后说明这个假设尚未被测试过(你将要解决的子领域问题)。对问题的描述会使读者期待论文将给出的结果。

介绍中的每一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的结构都服务于加大差距这一 目标。每一段首先将读者定位到论文的主题(一到两个语境句),然后,在介绍论文中所针对的相关领域的关键的「未知」(结论)问题之前,先解释相关文献中的「已知」内容。在过程中需要不断给出问题背后的疑问的线索,这些线索将逐渐带领读者到达论文中未证实的假设或未被开发过的方法,并说服读者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在介绍中不该有超出论文目标的宽泛文献综述。这种集中于问题的结构能使有经验的读者更好的评估论文的潜在重要性,因为他们只需要关注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

介绍的最后一段比较特别:概括地总结解决你刚提出问题的结果。它和摘要的不同点在于:不需要描述背景(已经在前面给出),对结果的描述更加具体,简单地预观论文的结果(如果需要的话)。

规则 7:用多个逻辑相关的陈述句(可辅以图表)给出支持论文中心思想的结果

结果部分需要使读者相信你的数据和逻辑能够支持核心观点。每一个科学论证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决定了论据的呈现方式。例如,一篇论文提出一个假设,检验某种度量方法在研究的系统中有效,然后使用这种度量方法证明假设是错误的。或者,一篇论文中可以提出多个假设(互相排斥),然后通过证据逐渐证伪,直到有一个假设被证实。论述需要包括服务于整体逻辑的约束和方法。

在论文准备的大纲阶段(详见规则 9),概述论文结果支持观点的逻辑结构,并将其转换为一系列陈述句,这些句子可以作为「results」部分的子标题(或图的标题)。大多数期刊都允许这种格式,不过即使你选择的期刊不允许,这些标题在写论文的时候也很有帮助,可以作为段落的开头介绍,或者在提交之前删除。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使读者更加容易跟上论文的思路。

图、图的标题和图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展示了对论文论点最客观的支持数据。此外,为节省时间直接略过摘要的读者往往会选择看图。因此,图的标题应该传达分析结论,图注应该解释结论如何得出。制图本身也是一门艺术。Edward Tufte 的书介绍了学习这门技艺的黄金法则。

「results」部分的第一段比较特殊,因为它通常概括解决引言所述问题的所有方法,以及论文提出的重要创新方法。大部分读者不读「methods」部分,因此这一段可以使读者大致了解论文使用的方法。

「results」章节后续的每一段都先以一两句介绍这一段要解答的问题,比如-「为了验证没有任何假象……」(To verify that there are no artifacts)、-「我们的度量的再测信度怎样?」(What is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our measure?),或者「我们接下来将测试……」。段落的中间部分展示问题涉及的数据和逻辑,然后以问题答案结尾。-例如,结论是没有检测到假象。-这样的段落结构可以让有经验的读者对论文进行事实核查。每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总结句,这样很方便就可以找出哪一个结论值得质疑,以及检查每一段的逻辑。每段的结果都是一个逻辑陈述,后续的段落依赖于前面段落的逻辑结论,就像数学文献中的定理一样。

 

规则 8:讨论如何填补差距、论文的局限性和论文与该领域的相关性

讨论部分解释研究结果如何填补引言所述的差距,介绍研究的局限性和该研究对该领域的作用。这通常需要简单地重述研究结果,讨论局限性,然后介绍该研究对领域未来发展的核心贡献。讨论部分的第一段比较特殊,因为它通常概括了「results」章节的重要成果。一些读者会跳过结果部分,那么这一段至少可以让他们大概了解研究结果。

讨论部分后面的段落首先描述该论文的优缺点,然后通过与相关文献对比来评估该论文的优缺点。讨论部分通常会用一种聪明、非正式的方式谈论该论文的贡献,或者该贡献未来可以扩展的方向。

例如,第一段总结研究结果。二到四段介绍缺点,以及未来研究如何处理这些缺点。第五段介绍该论文如何推动领域发展。这样一步步地让读者在恰当的语境中理解论文结论。

写作流程(规则 9 和 10)

为了写出一篇好论文,作者可以妥善安排写作流程,养成好的写作习惯。论文不同内容的影响力各有不同,因此你应该根据其重要程度合理安排投入的时间。此外,接受来自同事、同学的反馈也可以帮助作者修改论文。选择正确的写作流程可以让写论文变得事半功倍。

规则 9:把时间花费到关键的地方:题目、摘要、图和大纲

科技文章的核心逻辑非常重要。它也是论文研究实验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的连接桥梁。因此,将正在进行的实验(比如在实验室会议上)转化为比较正式的文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构建论文大纲。

你还应该按照各章节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看题目、摘要、图的读者远远多于查看论文其他内容的读者,「methods」部分是阅读者最少的章节。所以,根据重要程度合理分配时间。

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先进行规划,从而高效利用各章节所花费的时间。写一个大纲。我们喜欢为每一个计划要写的段落写一句不太正式的句子。这通常有利于开始进行该段落的写作,而这些句子有可能成为节标题(section header)。文章有一个整体架构,因此每一段都应该担任推进文章的特定角色。这个角色最好在大纲阶段就进行详细检查和确认,减少在不适合文章的段落上浪费的时间。

规则 10:获取反馈,然后简化、重新使用、再次构造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把写作看作一个优化问题,你需要同时优化故事、大纲和所有句子。因此,不过分依赖自己原本的写作内容非常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删去整段文字和重写是比在原有的内容上进行编辑更快速的输出优质内容的方式。

有很多信号提醒大家必须修改论文手稿(见表 1)。例如,如果你无法在几分钟内向同事描述论文的大纲,那么很明显读者也无法理清大纲。你必须进一步精炼论文内容。找到这些与优秀写作违背之处并进行改正可以帮助你全面提高文章质量。

表 1. 十条规则以及如何辨别文章违反了这些规则。

写好一篇论文通常需要来自多人的贡献。测试读者是必须的,可以确保整个论文是流畅的。他们还可以给出宝贵的建议,关于文章节奏哪里过快或过慢。他们可以辨别出什么时候需要回到绘图板,重新讲述整体内容。评审也非常有用。非科技反馈和冷漠的评审结果通常说明评审没有「get」整个文章脉络。非常具体的反馈通常能够指出某一段逻辑性不足。用积极的方式接受反馈非常关键。来自他人的反馈非常必要,因此找几个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的同事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基本方法。为了维持好关系,不要忘了也阅读他们的文章作为回报哦~

讨论

本文的重心在于论文的结构,为此不得不省去了很多写作的细节问题,包括选词、语法、创造过程和合作。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可能永远都不完备,还有很多文章介绍如何进行科学论文写作 [见参考文献 9-17]。

个人风格通常使写作者偏离死板、保守的文章结构,阅读创造性地改变规则的论文也是一种乐趣。但是,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完全掌握标准规则是成功改变规则的前提 [18]。遵循上述原则,科学家才能够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读者,连接不同的学科领域,更高效地实现整合科学。

参考文献

1.Hirsch JE (2005)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2: 16569–16572. pmid:16275915

2.Acuna DE, Allesina S, Kording KP (2012) Future impact: Predicting scientific success. Nature. 489: 201–202. pmid:22972278

3.Paiva CE, Lima JPSN, Paiva BSR (2012) Articles with short titles describing the results are cited more often. Clinics. 67: 509–513. pmid:22666797

4.Carter M (2012) Designing Science Presentations: A Visual Guide to Figures, Papers, Slides, Posters, and More: Academic Press.

5.Murdock BB Jr (1968) Serial order effects in short-term memory. J Exp Psychol. 76: Suppl:1–15.

6.Schimel J (2012)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USA: OUP.

7.Tufte ER (1990) Envisioning information. Graphics Press.

8.Tufte ER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Graphics Press.

9.Lisberger SG (2011) From Science to Citation: How to Publish a Successful Scientific Paper. Stephen Lisberger.

10.Simons D (2012) Dan’s writing and revising guide. http://www.dansimons.com/resources/Simons_on_writing.pdf [cited 2017 Sep 9].

11.Sørensen C (1994) This is Not an Article—Just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Write One. Syöte, Finland: Oulu University, 46–59.

12.Day R (1988)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Phoenix: Oryx.

13.Lester JD, Lester J (1967)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Scott, Foresman.

14.Dumont J-L (2009) Trees, Maps, and Theorems. Principiae. http://www.treesmapsandtheorems.com/ [cited 2017 Sep 9].

15.Pinker S (2014) 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Viking Adult.

16.Bern D (1987) Writing the empirical journal. The compleat academic: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beginning social scientist. 171.

17.George GD, Swan JA (1990) 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 Am Sci. 78: 550–558.

18.Strunk W (2007) The elements of style. Penguin.

from:https://www.jiqizhixin.com/articles/2017-10-30-6

可汗学院的数学从零开始学习

可汗学院:
https://open.163.com/khan/
https://zh-hans.khanacademy.org
我按照英文官网的顺序整理了一下,但因为早期视频比较零散也有重复的地方,有些排序不知道对不对,可以提出修改建议: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加法与减法(19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加法与减法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乘法与除法(26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乘法与除法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负数(8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负数
绝对值(15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绝对值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约数与倍数(11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约数与倍数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小数(35)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小数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分数(52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分数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比率与比例(17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比率与比例
比例(43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比例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指数(7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指数
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数的性质(17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算术与代数预备课程:数的性质
基础代数(91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基础代数
复数(21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复数
对数(17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对数
微积分预备(44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微积分预备
欧几里得几何学(12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欧几里得几何学
几何学-角(40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几何学
基础几何(10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基础几何
三角学(69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三角学
三角形(64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三角形
多边形、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15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多边形、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几何标准测试习题课(18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加州标准测试:几何
概率(55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概率
统计学(85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统计学
微积分-微分学(57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微积分
微分方程(45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143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线性代数
古代密码学(9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古代密码学
现代密码学(10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现代密码学
数学涂鸦(42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数学涂鸦
脑筋急转弯(9集)

可汗学院公开课:脑筋急转弯

知识体系构建

你是“思维劳动者”吗?

职场上,有人靠体力勉强度日,有人靠知识小富即安,还有这么一小撮人跳出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小圈圈,成为了思维劳动者。

这一小撮人,就是那1%的“塔尖阶层”。

普通人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依然买不起房;而思维劳动者哼着歌上下班,却赚得盆满钵满。

image

你在做表、写文、跑单,TA在运筹、搭建、决策。出身、运气、个人特质、大环境等等因素之外,思维能力的差距决定了收入的差距。

想要拥有这样举重若轻的思维能力,首先得建立起一套知识体系。

好在,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shungee。

 

 

知识体系

到底是什么

如果人是一部电脑或者手机,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对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并且随时更新升级。

我们从莽莽丛林里的原始人进化到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现代人,靠的就是拥有了可以从自然社会习得生存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知识,传承下去的智慧。

而知识体系就是这种深度智慧的基底和源头。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类的大脑操作系统可能是极端智能且人性化的那种,而动物的可能还停留在简单的图像信息处理阶段。然而真正可怕的是,思维劳动者的操作系统进化到了iOS(苹果),而很多人还够不上塞班(诺基亚)。

 

我们建立知识体系,其实只为了干两件事:收集(数据和信息)和创造(知识和智慧)。

 image_001

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座繁忙的图书馆——新的资料到货了,穿梭忙碌的机器人手臂把它按分类归档,需要用到的时候再调取出来。

而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资料,哪本书跟哪部文献可以相互借鉴,从哪些书里能发现目前还没见到过的理论,这就是知识体系的意义所在。

当你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有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你需要去自己的大搜搜寻已有的知识寻找关联。

如果这个领域你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样你要靠自己的途径去寻求知识源,搜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对于你了解而学习到的知识,可以进行知识共享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将知识个人化。

 

知识体系目录

 

你不知道的 发现知识 探索、索引、创造
你知道的 知识库 知识共享和传播
你拥有的知识 你不拥有的知识

 

以上,就是知识体系包含的元素,和对知识体系这个架构的认识。如果你理解了这个目录,其实就是在理解知识的消化过程。知识消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输入-输出的过程。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需要明确你自己的需求。

 

你需要明白你需要在哪方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就新媒体编辑而言,写作技巧是编辑最重要的核心素质,所以编辑需要不断构建和更新自己的写作知识体系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学会运用

知识体系模型

 

这个模型提供了整体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流程,其中包括个人层面和科技层面。

image_003

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构建在对于知识的知晓和创造,之后人们会进行知识的抓取并进行个人的消化过程,而技术的作用就是将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和分类。

 

在这三者相互作用下,从而进行我们内部的知识循环。

往往大家会注重个人层面,但我们常忽略的环节便是知识的分享和消化,如果将知识变为个人化的东西,而不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的共享和交流,那么很容易出现自己的认知不全面或认知有误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当学习了一个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和别人沟通交流,而不是自己消化。

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下面我将介绍给大家:如何利用手中的互联网和手机中的app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image_005

上图主要显示了我们知识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分为三个简单的步骤:收集、组织和输出。

信息收集后,我们会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我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比如说写文章或者解决问题,最终这些都会转换为我们自己的智慧。

上图显示了我在每个阶段使用的手机app,通常我会把看过的文章或者心得知识点记录在这些应用里。因此,学会这些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知识体系模型

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让知识串联起来,在某一刻,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的作用达到让你难以置信的地步。

第一步:知识的收集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两种信息:主动信息和被动信息。

主动信息就是我们主动去搜索的,比如去百度一下我们要找的东西。相比之下,被动信息是被微博、朋友圈或者浏览网页时被推倒我们能眼前的。

在收集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评估什么信息是值得保留的。同样重要的也是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浏览无关紧要的信息上。

每天,我都会花费30分钟在浏览文章上,如果看到了好的文章,我会存在pocket应用里以便以后阅读。

Workflow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你可以讲整个网页转换成pdf并将其保存到dropbox进行下一步处理。或者你可以将网页摘抄片段放入到印象笔记中进行存储。

第二步:知识的内化

当知识进行吸收之后,需要及时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分类,这是建立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

知识的内化主要包括分类和补充。除了突出强调重要信息的内容,更必要的是针对我们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扩充,这样能够让我们理解一个问题更加具有深度。

比如说,我之前看了一篇文章,里面包含一个术语“DES“,如果我不理解的话,我会百度一下或者搜索相关文章。

进行完之后,我会将信息存储到OneNote中。

在OneNote中,我使用三个级别进行分类:笔记本,部分和标签。简单来说,我的笔记存储原则就是:好找。

其实进行分类和补充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定期翻回来看。如果没有回顾的话,你的这些笔记存储软件就是回收站,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宝藏,在回顾的时候,我总是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些知识是否与我目前所关注的问题相关?

如果是的话,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知识属于什么主题?

如果有必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主题。比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创建了一个主题“知识体系建立”,所以相关的图片和文章都会被分类和存储在里面。

按照主题和途径,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

第三步:知识的产出

产出是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比如,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迫使我构建和重组现在所学的知识,并且用别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描绘它。

在这个阶段之后,就是我们老师所说的融会贯通了。

from: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103/10/40752952_7005164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