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理财

投资理财书籍

聪明的投资者 五星
我大概看了五六遍吧,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这本书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心血之作,包含了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的精髓,也包含了小熊最喜欢的量化的精髓。当中还有个插曲,当时小熊和水湄新婚旅行去尼泊尔,把这本书落在尼泊尔的长途车上了。回来心痛不已,马上重新买一本。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五星
这本书其实才是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当中很多的段落都值得我们反复的思考。建议看上十遍以上。

1.《小岛经济学》

如果不想无脑投资,那么在进入各种资产和企业的细节之前,先了解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从一个最简单的个人决策、企业决策开始,到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方式,再到经济体之间的交互。

这本书讲了一个小岛上的故事,并且用这个故事展示了经济运作的方式,包括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是很好的经济入门书。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再去看各种宏微观,感觉应该好很多。

  1.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上面很多人推荐的书都是外国人写的书。当然,美国的资本市场比中国的资本市场历史更为悠久,积累下来的好书自然不少,然而缺点就是和中国的现实有点脱节,举的例子都是国外的企业。

这本书的作者邱国鹭,多年海外从业经历,回国后就职于南方基金,旗下的基金表现堪称卓越,偏向于价值投资。书中不仅阐述了很多投资理念,也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谈了很多行业的看法。

作为一个科班出生的人,我坦白说,教科书是不适合普通人学习的,因为教科书是一本拼拼凑凑的大杂烩,并且出于客观的目的,各个流派散落一地。而这种非教科书式的有个人倾向的书的优点则在于,它会自己的逻辑去打通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流派背后的核心逻辑。

refer: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18974

股票手续费,一文全学会!!!

导语:在股票交易中,手续费往往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笔糊涂账,有时候很多细节甚至连券商的专业人士都一头雾水,本文就针对此问题帮助大家一一梳理,讲讲这其中的来龙去脉。

本文由JoinQuant量化课堂推出,难度为入门,理解程度为level-0。

作者:BaSO₄
编辑:宏观经济算命师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请周围的一些散户股民朋友帮忙解答股票交易手续费方面的问题,很多人最开始还能对答如流,然而随着探讨的深入,不出意料地,我们先后得到了以下三个表情:

最初(自信)——
image001.jpg

后来(蒙圈)——
image002.png

最终(试图自尽)——
image003.jpeg

说到这儿,您大概其也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一脸囧相地问道:“手续费不就那点事儿嘛,有那么难?”您别说,还真有!不信您就去问问度娘,查查教科书,再搜搜官方网站,我保证,要想找出一套完整、权威、最新的解释和数字,您可真得花点时间、费点功夫!

所以,您也知道我们要干嘛了!没错,在这个犬儒主义盛行,人人都不求甚解的大时代中,我们就是要为大家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就是要做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处女座!这才是聚宽一直追求的工匠精神!(自作多情-_-!)

闲话少说,先来热身。为了有的放矢地阐述问题,我们精心编制了一道计算题作为头盘开胃品——

假设某投资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某A股股票10000股,那么该投资者最低需要以约( )元全部卖出该股票才能保本(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若按此价格卖出,其一次完整的交易总共需要手续费( )元。(佣金按万分之三计算,印花税和过户费按当前规定计收)
A.10.01,164.16             B.10.02,164.26              C.10.03,164.36              D.10.04,164.46

之后呈上汤品,普及几个常见名词——

股票交易手续费: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无论交易盈亏都要支付。

佣金:买房时中介收取佣金,炒股同样也是一个道理。佣金是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的费用,是证券公司(券商)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买卖服务收取的费用(包括代收部分)。

过户费:股票成交后,买卖双方为变更证券登记所支付的费用,通俗点说就是股票从一人名下过户到另一人名下的费用。属于中国结算公司的收入,由券商在和投资者清算交割时代为扣收。

结算费:A股的过户费,在B股中叫做结算费,同样也属于中国结算公司的收入。

印花税:根据国家税法规定,在A股和B股成交后对买卖双方投资者按照规定的税率分别征收的税金。(这个税金是交给国家的,类似于赌场的“抽水”,你懂的)

证券公司经纪佣金:券商为投资者提供经纪业务服务时收取的所有佣金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是券商在这项业务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证券交易所经手费:属于佣金的一部分,券商代收。券商在证券交易所的场内交易成交后,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交易所交纳的费用。经手费和佣金性质相似(羊毛出在羊身上,下面会做介绍)。

证券交易监管费:也属于佣金的一部分,券商代收。顾名思义嘛,交给证券监管方(证监会)的嘛,监管你们大家很累嘛,不收点好处费怎么对得起自己嘛(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成交金额:成交股数×成交价格,如1000股×5元=5000元

成交面额:成交股数×该股票成交面额(一般为1元),如1000股×1元=1000元

汤品过后,主菜献上——
股票手续费(截止2016.7).png

通过脑图大家就会明晰,股票手续费三巨头——佣金、过户费、印花税。

方便起见,我们主要以投资者最多的A股来阐述问题。

一、关于佣金

佣金的构成也是投资者最易混乱的,主要是因为很多券商的工作人员为了减少麻烦,刻意避开了繁琐的解释过程。实际上我们常说的这个佣金费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由券商统一收取:

1.券商的经纪佣金(属于券商自己的那部分佣金收入)

2.证券交易所经手费(券商交给交易所的手续费,0.0487‰,双向收取)

3.证券交易监管费(证监会收取的费用,0.02‰,双向收取)

1+2+3=佣金,其中2+3=交易规费=0.0487‰+0.02‰=0.0687‰

注:交易规费不能单独收取,否则违反证监会规定。

另外,关于佣金,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收取标准如何理解:

双向收取,单边费用最高为成交金额的3‰,但不得低于交易规费,起点5元。

image005.jpg

交易一只股票——

买入:成交价5元,买入数量100股,成交金额就是5×100=500元。
佣金就是这个成交金额500×3‰=1.5元,不足5元,会按照5元收取。

卖出:计算方法同买入,若不足5元,会按照5元收取。

So,一笔完整的交易,佣金费用=买入佣金+卖出佣金=5元+卖出佣金>5元

2.佣金比例可否降低:
当然可以!佣金比例是有上下限额的,可以浮动的,最高3‰,最低不低于交易规费。那么我们粗略核算一下,考虑交易规费和经营成本,主流券商要想盈利,佣金比例至少要在万分之二以上。而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价格斗争的确成为了券商们的常规武器,而大幅降佣也成了大家的无奈之举。早年间,资金量大、交易频繁的客户可自己去和证券部申请佣金优惠,而现如今,业务人员一张嘴便是万三万四或万五,更有甚者万二的比例都不在话下(国金证券的“佣金宝”就曾经遭到了各大券商的围剿以及“川证协”的发难),足见市场厮杀之惨烈(股市持续低迷是罪魁祸首)。当然,各地在佣金方面也略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券商较多的地方,竞争激烈的城市,佣金相对低廉,反之亦然。

image006.jpg

但是,价格战一旦祭出“节操碎满地、下限负无穷”的大招,就会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悲惨局面,比如2011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就出现过类似于“零佣金”的畸形竞争,让人一声叹息。当这种情况上升到了“红色”级别,监管部门就不能袖手旁观了。2011年开始,各地监管部门陆续开始出台“佣金限价”政策,打击恶性竞争,保护市场环境。当然,限价的这个“价”也不是随意乱出的,而是由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相关文件大家可以参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客户服务和证券交易佣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证协发[2010]157号文)

image007.jpg

image008.jpg

二、关于过户费
过户费,顾名思义,就是过户时需要的费用,这个很好理解——当你买入股票后,你就是这家公司的一个股东,这个股东身份由卖出方过户到你的名下,由证券交易所中央结算登记中心办理登记,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过户费。由于我国两家交易所不同的运作方式,上海证券交易所采取的是“中央登记、统一托管”,所以此费用只在投资者进行上海股票的交易中才进行支付(双向收取),深圳股票交易时无此费用(已包含在经手费中,不单独收取)。在2015年8月1日之前,沪市是按成交的股数来收取的,每1000股收取0.6元,最低0.6元(低于1000股也收取0.6元),超过1000股的按每100股收取0.06元,即成交面额的0.6‰费率。从2015年8月1日开始,过户费按成交金额的0.02‰来收取。

那新旧政策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假设以下四个情景:

image009.png

1.投资者以50元的价格买入10000股某A股股票
2015年8月1日之前他需要付出:10000×0.6‰=6元
2015年8月1日开始他需要付出:50×10000×0.02‰=10元

2.投资者以50元的价格买入2000股某A股股票
2015年8月1日之前他需要付出:2000×0.6‰=1.2元
2015年8月1日开始他需要付出:50×2000×0.02‰=2元

3.投资者以5元的价格买入2000股某A股股票
2015年8月1日之前他需要付出:2000×0.6‰=1.2元
2015年8月1日开始他需要付出:5×2000×0.02‰=0.2元

4.投资者以5元的价格买入10000股某A股股票
2015年8月1日之前他需要付出:10000×0.6‰=6元
2015年8月1日开始他需要付出:5×10000×0.02‰=1元

由此判断,新的过户费政策(现行政策)对于低价股的优势显而易见。

三、关于印花税
股票交易印花税是印花税类的一种,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起源于荷兰,是股票交易时政府向投资者收取的一部分费用。最早的股票交易是纸质凭证,当时缴税时是在凭证上用滚筒推出“印花”戳记以示完税,因此被称为“印花税”。如今的股票交易都是电子版凭证,因此就不见“印花”只见“税”了。

由于税负轻微、税源畅旺、手续简便、成本低廉,所以股票印花税经常被誉为“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深受各国政府喜爱。实际也是如此,中国最早于1990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征收此税,而不久后的1993年这项税费的收入就达到了22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0.51%,而2000年则翻了好几倍,达到了478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更达到3.57%。就算是税收率极低的今天,按当日两市5000亿的成交金额×1‰(现在是单向收取),政府的日收益也能达到5个亿,相当可观。因此,股票交易印花税可谓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超好的手段。

同时,正因为印花税客观上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这也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政府调控股票市场的工具。历史上,我国的印花税税率标准曾经多次调整,几乎每次都令市场指数躁动不安,不信我们立表为证:

image010.png

表中可见,短期内,印花税的调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股市的涨跌成反比关系,但和中长期表现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短期来看,降低了印花税,会降低每次交易的成本,这样会吸引更多投机资金进入股市,同时减少在股市中的资金消耗,理论上为利多措施,反之,则会提高股市交易中的成本,利空市场。

到此为止,我们的讲述就告一段落,最后为您奉上甜品与咖啡——之前那道选择题的答案:

解:假设该投资者最低需要以P元全部卖出该股票才能保本。

则卖出收入=P×10000(卖出金额)-P×10000×0.0003(卖出佣金)-P×10000×0.00002(过户费)-P×10000×0.001(印花税)= P×10000×(1-0.0003-0.00002-0.001)=P×9986.8,买入支出=10×10000(买入金额)+10×10000×0.0003(买入佣金)+10×10000×0.00002(过户费)=10×10000×(1+0.0003+0.00002)=100032。

为了保本,必须满足卖出收入≥买入支出,即P×9986.8≥100032,P≥10.0164217≈10.02(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

手续费计算:

买入手续费10×10000×0.0003(买入佣金)+10×10000×0.00002(过户费)=32

卖出手续费10.02×10000×0.0003(卖出佣金)+10.02×10000×0.00002(过户费)+10.02×10000×0.001(印花税)=132.264≈132.26(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

手续费总计32+132.26=164.26

正确答案:B

精明的你,做对了吗?
12.jpg

from:https://www.joinquant.com/post/1986?f=zh

理财

作者:李少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341981/answer/715914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f6ea3142d1fe58e6a0611d3e17e9846e_b

首先预留10%的资金(40万)作为日常消费使用,放到余额宝或者银行卡的活期,这部分资金收益不高于年化3%。

其次购买一部分保险,三十而立之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部分资金安排的动作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您也能理解,大约10万左右。

再次购买一部分信托,作为保本升值的钱,它不能承担太多的风险的同时还得为您带来相对稳定的收益,想来想去只有固定收益的信托或者资管了。大约250万左右,年化收益在9%左右。请忽略这个数字,没有别的意思= =因为潜在很多项目对300以上资金是有管控的。

最后一部分建议认购权益类的产品,作为生钱的钱,这部分资金可以承担一部分风险,但是要有机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权益类产品有:阳光私募、定增、PE等,这部分不在回帖立面展开,比较复杂了,大约100万左右。

有了以上四种较为合理的投资组合,相信未来的话会给您带来比较满意的回报。那么在没有投资烦恼之后,如何选择您后续的工作岗位或许会更加清晰了。离开稳定的国企,可以去另外规模较大并且比较稳定的民企中去,您之前在国企的工作经验一定能够帮助您最快的适应后面的工作。或者,找一个机会较大并且快速成长的单位大展拳脚,逃离老、旧、陈的工作制度,打破框架,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美事呢?

买房的贷款时间是否是越长越好

作者:zgd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42791/answer/165423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结论:
1、如果你能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按揭贷款利率,10年和20年是无差别的。
2、如果你能获得投资收益率低于按揭贷款利率,缩短贷款期限更有利。
3、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按揭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更有利。

2014年1月8日补充:
不知道这两天怎么又冒出来这么多赞,补充一些后续的答案。
2013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首先,钱荒事件导致整个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抬升;其次,以现金宝、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极大的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门槛;再次,以爱投资、有利网等为代表的P2P理财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收益风险比”较高的投资渠道。所以接近贷款成本的利率进行复利投资变得越来越有可能(如果你是首套房的话就更不在话下了)。简而言之,首套房贷下浮的利率就是白送给你的补贴,因此首套房尽可能用足杠杆,尽可能买大户,公积金贷款趁早用、用足最好。
最后,请各位买了别墅的土豪别忘了点个赞。

补充说明:假设个人能够以6.55%复利投资是乐观的情景。现实中由于金融产品不是无限细分,市场上能够达到5%以上的相对安全的投资产品基本都是存在准入门槛的(5万起步的理财还没有连续稳定年化5%的收益率),这意味着你省下来的钱(实际中是按月还按揭,每月省下来的钱更少)可能必须要先存定期或者买收益率低的货币基金,攒到一个门槛值(比如5万、20万)才能进行高一些收益率的投资。所以现实中如果你只能投资理财产品的话,收益率很可能达不到你的贷款利率水平。在投资收益率不如贷款利率高的情况下,缩短贷款期限是合理的。

以下是计算过程,为了计算方便,假设一年只还一次钱:

根据上述表格,我们假设买房人每年的总现金流入就是278860.71元(取数没有特殊意义,只为方便,取其他值不会改变结果),并且在20年保持不变;

两种按揭模式下的各个年份的现金流余额如下表所示:

20年按揭的情况下,等于每年你都省下了96626.37元可以用于个人投资;10年按揭的情况下,前10年由于偿还按揭分文不剩所以没有任何剩余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但第11年开始你每年都有278860.71元可以用于投资,问题就变成了两种情形下的投资终值有什么差别(投资收益率暂时按6.55%计算,后面会做敏感性分析):
(1)20年按揭情形,假设都是期末缴款,20年后你的财富总额就是一套房子加上如下现金余额:=FV(6.55%,20,96626.37)=3771937.92
(2)10年按揭情形,你从第11年开始投资,20年后你的财富总额为一套房子加上如下现金余额:
=FV(6.55%,10,278860.71)=3771937.92

因此在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之下,10年和20年两种情形相同。

接下来是敏感性分析,看投资收益率变动情况下二者(20年-10年)的差额,单位是万元。

可以看出,如果个人有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渠道,延长贷款期限是有利的。

———-4.4更新
考虑收入增长和消费的情况,又做了个更新,计算表格占地面积较大,就不贴图了,贴几个结果:
新增的假设:初始家庭收入30万,每年按5%的速度增加;消费支出=(年收入-偿债)*30%;
在这种假设下,10年按揭情形下,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支出/家庭收入的变动如下:
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起点很低,意味着你在按揭初期会过得很痛苦,然后逐步改善,等到贷款还完后生活水平会有飞跃,从12%提升到30%
20年按揭情形下,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支出/家庭收入的变动如下:

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起点较高,平稳增长,20年间消费水平提升了一倍,无需经历大的波动。
对于居民而言,选择哪种模式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平稳过度,也许就是第二种,有的人喜欢先苦后甜,那就第一种。或者用效用理论来说,如果你是风险规避型的,厌恶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那就选择提前消费,20年按揭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先苦后甜从表面上看还是有一点回报的,10年按揭下20年你的消费的总额为2139353元,20年按揭下消费的总额是1882529元,差额为256824元,但实际上还10年的人并没有赚到,如果把所有消费折现到期初,20年间你所有消费的现值加总还是一样的,都是875057元。

卖房300万,吃利息划算可行吗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02405/answer/190470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呃,刚好我在某论坛说过这个事情,斗胆一答,请轻拍。
其实这里面两个问题:
1.卖房之后如何理财?
2.如果不卖房又如何理财?

第一、卖房后如何理财?

现在保本并且收益较固定的理财产品无非就是: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和最近比较热的P2P网贷。股票基金、债券基金、信托、贵金属、逆回购和投资股市之类的要么收益不好预测要么专业性较强,先按下不表。原文作者选择一半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半货币基金。在我看来这个选择过于保守,实在难以对抗通胀。况且原作者选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收益率不高,流动性也很差。

不如把钱分为两部分:流动性要求高的和流动性要求低的。货币基金流动性很好,拿来代替活期存款没有问题。流动性要求低的部分可以选择P2P网贷。这里面可选择的很多,年化收益低的有陆金所8.6%,稍高点9%~12%的有利网、开鑫贷,再高的就很多了20%以上,甚至30%以上的都有(只要你敢)。至于怎么选择,我会考察平台模式、团队、运营水平,风险控制等方面,这个不是本文重点,下文直接以我自已使用的有利网的12%为例好了。这300万本金的两成60万应该足以应付日常甚至是突发性的开销,剩余的八成,可以考虑投入P2P网贷。货币基金收益按4%算,银行理财按5%算,P2P网贷按12%算。

原作者方案(50%货币基金+50%银行理财产品)月收入:
150W×4%/12+150W×5%/12=11250元

本人方案(20%货币基金+80%P2P网贷)月收入:
60W×4%/12+240W×12%/12=26000元

第二、不卖房如何理财?

原微博下方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观点是:个人住宅具有强烈的升值预期,套现之后,本金就暴露在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之下,利息对抗作用微乎其微,本金及其利息的购买力会下降得很快。简单的说就是房子很有可能增值,而利息跑不赢通胀。这个确实是关键问题,现在每个月收1万利息看着很安逸,但是按照目前的通胀速度,可能7~10年之后,这1万块钱可能只相当于今天的5000元钱,而300万的本金只相当于今天的150万,而你已经没有房子了,到时的房价谁知道会到什么样的位置呢?到时候还买得起房吗?如果不买房的话,你的收入日渐缩水,能应付开销吗?

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原作者卖房之后可以直接拿300万理财,说明房子不需要还贷,另外看他是追求自在安然的生活态度,那房子出租出去收租金应该不影响他云游四海。可以设计一个大胆的理财方案:房屋出租收取租金,住宅抵押申请贷款,资金进行P2P网贷投资。

有人可能会问,贷款投资P2P网贷,会有盈利吗?这个问题知乎上类似的讨论有过结论,可以引申到买房时的按揭贷款:如果你有投资或理财渠道收益率比贷款利率高,那么首付越少越好,房贷越久越好;如果你没有这个投资渠道,可以考虑提高首付比例和缩短还款期。

计算前,先进行一下条件的设定:
1.租金收入:北京海淀区价值300万,80平米的房产,月租金6000元应该可以实现,不考虑租金涨跌。
2.抵押贷款本金:上限为房价7成,210万。这里取200万,不考虑月收入对放贷额度的影响。
3.贷款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为7.205%。这里取7.3%
4.贷款期限:大部分为10年,少部分支持15年,这里取15年
以上3项确定,可算出贷款等额本息月还款额为:18314元
5.有利网等P2P网贷能长期持续经营。
(以上设定均在我了解到的合理范围内,但最近银行缺钱,这些条件不一定能全部实现)
这个方案的月收入是:

可以看出,月入7686元虽然和原作者的11250比较有一定差距,但关键是房子保住了。而且以上3项,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房租收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最后再作个纯理论对比:假设此人不吃不喝一分钱不花,所有收益均按原投资渠道继续投资,考虑按月复利。看看15年还完贷款后总资产对比。

两者现金只相差4.5万元,而最为重要的是后者保留了房产。凭借房租、理财盈余和12%的神奇复利,秒杀了原方案。当然了后者月入7K7是要比1W1过得拮据点,风险较大,并且不吃不喝也是不现实的,这里只是数值计算,仅供参考。

利益声明:本人是有利网用户

——————————2013-10-2 补充说明——————————
早上起来发现被知乎推荐了,诚惶诚恐。评论里不少质疑,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关于“软文”
在知乎上还没有这个问题之前,这篇文章我已经发在了某P2P平台论坛里,行文里的数据和例子就是针对该平台写的。后来看到知乎上有这个问题,略加修改便挪了过来。所以这个答案看着比较“软”。在最末尾已作了利益声明,如果还是引起了你的不快,请见谅。

关于“风险和收益”
有知友提出,没有考虑对应理财方式的高风险。风险定然是和收益正相关,这个是常识,故并无特别强调。

关于“P2P网贷靠不靠谱”
这是个大问题,知乎上有过不少精彩的答案。个人认为,线下小微贷和成熟的线上P2P已经被证实是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和美国富国银行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最近WSJ的文章提到,美国P2P网贷正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这也是对此模式的认可。[Consumers Find Investors Eager to Make ‘Peer-to-Peer’ Loans] 很多人对P2P的质疑甚至厌恶,其实集中在:我的资金有没有保障?平台会不会倒闭?团队会不会跑路?类似的新闻确实略有耳闻,我对这些倒掉的平台作过分析:要么动机不良,就是来搞诈骗的,要么在实际操作中严重背离了P2P的本质。所以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投资P2P需要对网站的团队、模式、担保、风控各个环节有足够了解,以降低风险。真正P2P平台的门槛很高,投资者的门槛其实也不低。

关于收益和最后表格的计算
有知友说用房子借200w去理财,然后一个月拿1686,操那心干啥。可能您没太看明白,最后这个方案在15年还完200W贷款(本息和329.65W)之后,房子还在,另外拥有现金584W,15年能收益584W,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操心的:)当然了,这个只属于理论上的计算,仅提供一个思路。关于计算,583.98W是200W加上一个年金终值(每期7686,期数180,利率1%)经验算,确认无误。

——————————理想与现实的分割线——————————

很多童鞋对最后一个方案贷款假定的可行性有异议,本人虚心接受。因为这个是我在本地向别人了解的,在目前情况下可能很难实现。不过我想说的重点其实是:在不变卖房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房产进行融资,投入到收益高于融资成本的项目或产品里面。这个观点在 买房的贷款时间是否是越长越好?里面有比较仔细的阐述。

把贷款条件定到最苛刻的情况下:
额度房价5成150W,期限5年,利率上浮30%为8.32%,月还款30644.83,房租收入6000
5年后还完本息总计183.87W,尚有盈余71.23W
与之比较:
房租收入进行年化5%的投资,5年后本息合计40.8W
房租收入进行年化12%的投资,5年后本息合计4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