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笛·pimgeek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38159/answer/207833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何为相见恨晚的知识?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答主基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试着分享一份重要知识列表,无法做到全面,但求言之有物。
- 回答太长,不想读?
- 有空再读。记住四个字“回归专注”,你就赚了
网上虽然有知识宝藏可挖,但也有刻意吸人眼球的“垃圾信息”。若被这些垃圾信息吸引,很可能陷入思绪紊乱和内疚!【上网时请珍惜超链接的点击动作,不要漫不经心。】
每多点一次,思维关注点就偏离一点,想做的事就耽搁了一些……
连点三次后,可能会迷失方向,陷入无序信息的黑洞!!
- 有空再读。记住四个字“回归专注”,你就赚了

- 如何做到回归专注?
- 首先可参考【永持正念(Mindfulness)- 逝水的回答】
- 如果闲来无事,只是想通过上网漫游寻找某种意外的舒适感或收获新情报:那么请牢记——凡事有始必有终(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如果没想好上网漫游的活动何时停下来,怎样停下来,那么请在看到这则回答时【立刻停下来】

- 如果是替别人做事时失去耐心上网闲逛,那么请亲口说出自己当下正在做什么事,自觉难度如何?
如果相对于自己当前的技能水平,这事的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那么试着与那人商量,逐步调整任务难度,直到难度比自己技能水平略高一点,就有可能专注进去(参考 心流理论 – Being in the flow),举个例子:- 漫不经心地浏览网页,不求收获新知 => 难度过低易迷失;
- 点开十多个超链接之后,还想保持阅读重点 => 难度过高易内疚;
- 集中精力阅读单一主题“如何看懂知识地图” => 难度略高,容易专注进去
上述建议并不是答主的突发奇想,请看动画视频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里描述的工作驱动力究竟是什么?你会发现高效的工作/学习的特点:一要避免受人支配、二要熟练、三要有目的

- 言归正传,相见恨晚的知识是怎么回事?
1. 很可能是突然想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交友赚钱、治病保健等),但是发现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才能做好它。
2. 以前可能从未听说过这种专业知识,或者虽然听过但是没有及时学起来。
3. 眼下这个时刻,内心特别想用它迅速解决问题,但却做不到,所以着急又懊恼。 - 怎样减少相见恨晚的情绪?
- 通过读书与交往增长见闻和经历,拓宽视野
- 通过沉思与内心反省,发现自身知识缺失
- 发现知识缺失后立刻开始学习
- 学习不下去时主动寻求智者点拨
- 因自律太差或遭遇人生变故导致以上方法都无效时,勇敢面对别逃避
-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如何早点发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 行万里路,要靠出行地图,读万卷书,要借助 知识地图。
- 知识地图是什么样的?在哪里可以看到?
- 知识地图大部分存在于专家的头脑里,它的样子不固定,只能粗略地画出来。为了搞清楚知识地图是什么,应当先试着了解人类知识的概貌,以及人们对“知识海洋”的常见探索路径,请打开以下介绍资料阅读:1 对话泡泡学知识:什么是博士?(大屏版)
2 对话泡泡学知识:什么是博士?(手机版)
3 什么是博士?(静态网页版,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知识地图大部分存在于专家的头脑里,它的样子不固定,只能粗略地画出来。为了搞清楚知识地图是什么,应当先试着了解人类知识的概貌,以及人们对“知识海洋”的常见探索路径,请打开以下介绍资料阅读:1 对话泡泡学知识:什么是博士?(大屏版)

- 既然人类知识是有边界的,那么在今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前沿知识?
- 在庆祝 SCIENCE 创刊 125 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公布了 125 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简单归纳统计这 125 个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 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 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 14% 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 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在今后 1/4 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答主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
001. 宇宙由什么构成?002.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其余问题分别是:
003 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004 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
005 物理定律能否统一?006 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
007 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008 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009 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010 地球内部如何运行?
011 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012 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
013 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014 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015 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016 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 详见 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 在庆祝 SCIENCE 创刊 125 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公布了 125 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简单归纳统计这 125 个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 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 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 14% 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 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在今后 1/4 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 知识地图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有人绘制过?
-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就有人绘制过——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人类知识全图 (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可参考一则知乎专栏文章学习: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 – 知乎专栏 (感谢
给出中文版链接)
-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就有人绘制过——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人类知识全图 (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可参考一则知乎专栏文章学习: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 – 知乎专栏 (感谢

- 上面的知识图脉络太多?年代太久?想看到更简明,更现代的知识地图?
- 其一:请浏览 Learn Anything 在线思维导图,里面包含了各种主流学科的入口,并且在不同的知识节点之间建立了关联关系连线,便于学习者理顺各类知识之间的大概关系(图中所有内容开源并且公开发布到 GitHub 以便更多的人不断参与内容贡献工作,目前大部分内容都是英文的)。

- 其二:请参考 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图
以下内容非原创,转载自科学松鼠会 作者:曼斯·雷德 – 二十世纪最“反直觉”的伟大生物学发现:化学渗透…… 自然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些学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础。最主要的一个层次系统是这样的: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医学,人类学,心理学 → 社会科学
越前面的越基础,每一种科学也许人类开始认识的时候是独立的,但追究到深处,你总是会发现你需要前面一层的大量知识才能产生认识突破。……”

- 手头已有知识地图,怎样才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最需要的具体资料?
- 善用图书馆,搜索引擎等信息检索手段。尤其在互联网上,要掌握从海量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技能。关于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请参考以下教程和文章:
- 鉴于目前国内访问 Google 不顺畅,建议采用替代网站访问:Google 镜像

- 随时都能从网上找到一些具体资料了,怎样把随手找到的资料尽快整理起来,而不是仅仅放进浏览器收藏夹然后再不问津呢?
- 推荐一款数字化笔记工具 Workflowy,特别适合探索式学习者:如何玩转 WorkFlowy?。利用它,你可以把手头的资料按照个人的学习目的,灵活便捷地整理起来。(也可以使用 http://dynalist.io ,支持 Markdown 语法和直接贴图)

- 资料找到了,也得到了个人化的整理,接下来该如何阅读呢?
- 读一读《莫提默·J. 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 关于网络阅读,请参考这则博客文章:如何高效地使用电脑和网络 · 思圆笔记(BETA)
- 阅读策略有了,先从哪个门类学起呢?
- 不确定学什么的话,可以先了解自身——学心理学,然后再沿着知识地图,向其它门类延伸。请参考这则博客文章:逃出你的肖申克: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by 刘未鹏
- 心理学有什么用?不做心理咨询师也值得了解吗?
- 心理学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比如:
- 买卖东西为何要设法让对方先开价?好消息与坏消息是否应该一起讲出来?看了《奚恺元:别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就明白了。作者介绍:奚恺元和他的幸福学
- 心理学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比如:

- 为什么有些人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为什么事故现场围观的人越多时出手帮忙的人越少?《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豆瓣)》会给出讲解。

- 发现自己有缺点为何不想主动承认?为什么仅仅被人言语拒绝也会有刺痛感?伤自尊时吃止疼片能缓解吗?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社会性疼痛”理论会给出有趣的解读。请参考另一个知乎回答:人都有弱点和黑暗面,为什么人们又习惯于惧怕暴露脆弱的一面? 英文好的读者请直接参考外文问答网站:What are the effects of social rejection on the brain? – Neurobiology

- 看了社会性疼痛理论,感觉奇怪吗?为何身体疼痛和情绪疼痛由同一脑区承担,导致肉痛心痛傻傻分不清?
- 想知其所以然,就要进入比心理学更低靠前一层的生物学寻找解答了: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会给出靠谱解释。
- 《迪伦·伊凡斯:演化心理学引论 (豆瓣)》以漫画形式解释了人们在生物演化中形成的一些有趣的心理机制。(下图试图说明:腰臀比例为 0.7 很可能是人类公认的美女标准)
- 想知其所以然,就要进入比心理学更低靠前一层的生物学寻找解答了: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会给出靠谱解释。

- 《刘夙: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虽然以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史为主题,但其中有很多演化心理学相关的讲解。

- 第〇一讲 – 从古猿到智人
- 第〇二讲 – 走向农业时代
- 第〇三讲 – 文明的肇始
- 第〇四讲 – 科学的起源
- 第〇五讲 – 中世纪温暖期以前的技术
- 第〇六讲 – "地理大发现"的前因后果
- 第〇七讲 – 科学革命
- 第〇八讲 – 工业革命
- 第〇九讲 – 科学与技术的联姻
- 第一十讲 – 物理哲学和生物哲学的对抗
- 第十一讲 – 热兵器时代的战争
- 第十二讲 – 二战后的技术和工业
- 第十三讲 – 实验生物学现代化和医学革
- 第十四讲 –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 若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演化的产物,那人类的优越感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
- 阅读《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豆瓣)》可以了解这些问题的回答,至少是一家之言。而关乎人生意义,可参考这则知乎回答:如何才能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

- 为了加深对基因、遗传和进化的感性了解,可以亲自玩一下这个“【中文汉化】:进化小车 (BoxCar 2D)”游戏,看一辆随机“产子”的小车,需要经历多少代夭折才能多跑 100 米不摔倒(官网链接 BoxCar2D,只能在电脑上打开,不支持 iOS 打开)。

- 读过《自私的基因》,“人体不过是基因片段赖以存续的生存的机器”这样的断言是否令人感到难以置信?如果这是事实,那人类在某些情况下岂不成了基因的奴隶?
- 没那么简单。首先《自私的基因》一书会对这类问题做出澄清;其次,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和解释,也并非唯一确定。追问下去,很自然地踏入理论物理的讨论范围——什么是真理。
- 那么,理论物理学家怎样看待真理?
- 读一读《斯蒂芬·霍金:大设计 (豆瓣)》可得到启发。这里摘录其中两个重要段落:
“……(在本书中)我们将采取一种特殊的解释现实的思路,我们把它称做与模型相关的实在论。它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我们的大脑会为世界建立一个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解释来自我们感觉器官的输入。当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许多事件时,我们就会把现实的本质或绝对真相归因于这个模型,以及构成这个模型的元素与概念。但是对于同一个物理环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为其构建模型,且每个模型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基本元素和概念。如果有两种物理理论或模型都能精确预测相同的事件,我们就不能说其中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而不妨说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对自己而言)最便利的模型。……”英文原文见这则博客文章:文摘翻译-与模型相关的实在论 · 思圆笔记(BETA)
- 读一读《斯蒂芬·霍金:大设计 (豆瓣)》可得到启发。这里摘录其中两个重要段落:

- 讨论真理/实在论太抽象?想体验具体的物理现象?
- 可利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粗略浏览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大概面貌:

- 直观易懂的交互式 Flash 演示《宇宙的刻度2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2》
直接打开演示地址(不支持 iOS 打开):http://m.wanga.me/2013/04/Scale2.swf - 专业解说员讲述宇宙各个尺度下的物质和运动现象
Powers of Ten (film) The Power of Ten
6分钟带你遨游“人类已知的宇宙” – 秒拍视频 - 看了宇宙的刻度,是否会有种人类太过渺小的感觉?
- 参考这则知乎回答:既然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人类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以下内容非原创,转载自科学松鼠会 作者:曼斯·雷德)像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学科,在一般人的眼中很可能枯燥且无实用价值,然而对于真正学懂而且融会贯通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大概十年前,我有幸遇到这样一个人,在短短一小时内就给了我以上的感悟,让我发现了在一个锐利的头脑支配下,简单的科学原理可以变得如此明彻,充满力量。……
小老头终于被问倒,全体学生大笑,我却一直在惊奇和震撼中。他说的全是简单物理、化学,我在学校基本都学过,却从来没有给我如此透彻的视界。……”
- 参考这则知乎回答:既然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人类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 体验了宇宙的大概面貌之后,是否希望更多地了解物理学家眼中的宇宙奥秘?
- 可以观赏《PBS 的纪录片:宇宙的构造 (豆瓣)》,听物理学家讲解神奇的量子世界,无限可能的平行宇宙,隔空传物的科学原理等等。有个热门知乎问题的理论基础也在此系列片中得到了详尽的说明:假如把一个人粉碎成原子再组合,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吗? 下面仅列出四集纪录片中的第 3 集:量子跃迁
宇宙的构造3:量子跃迁
- 可以观赏《PBS 的纪录片:宇宙的构造 (豆瓣)》,听物理学家讲解神奇的量子世界,无限可能的平行宇宙,隔空传物的科学原理等等。有个热门知乎问题的理论基础也在此系列片中得到了详尽的说明:假如把一个人粉碎成原子再组合,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吗? 下面仅列出四集纪录片中的第 3 集:量子跃迁

- 看到此,是否觉得物理学变得更有趣了?是否希望更深入地学懂它?
- 物理学属于硬科学,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式,对学懂物理学有帮助。请看来自科学松鼠会的信息图《菠萝油王子:科学》。此信息图的大概意思是说:要勤于观察与思考,不断尝试对自然界中的怪现象做出解释,并且敢于用明确的证据推翻或拓展既有的解释,以下为图片摘要:

- 也许比起弄懂物理学,你更关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少些头痛?
- 卡尔·波普尔曾说过“人的一生都是在解决问题”。
- 怎样获取提升解题能力的知识?
- 看这本书《乔治·波利亚:怎样解题 (豆瓣)》,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数学老师在上课时未必能说清楚的解题思路。

可参考这则知乎回答:数学解题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提供了一份常用的解题思路表格,截图如下:

-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学编程。努力借助编程语言操纵电脑,是最直接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可参考:Code.org:两周 6 亿行代码,2000 万学生参加“一小时编程”活动
顺便听听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 IT 巨人讲述编程的魅力。
[中文字幕]《多数学校不会教的东西》What Most Schools Don't Teach - 试着在大脑中构想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丹尼尔·弗里德曼:The Little Schemer》就是一本这样的编程书,绕开了大量与编程逻辑无关的技术细节,以超慢镜头电影一般的文字铺陈形式,直接展现程序的输入输出,便于读者在大脑中构想 scheme 语言程序的执行,令读者步步深入地领会递归编程的要义。
- 学编程。努力借助编程语言操纵电脑,是最直接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可参考:Code.org:两周 6 亿行代码,2000 万学生参加“一小时编程”活动

- 如何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欣赏逻辑之美?
- 看一部内容贯穿数学,逻辑学,绘画和音乐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的奇书《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英文书名: G.E.B. = Godel Escher Bach)1 从音乐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螃蟹卡农
巴赫的《螃蟹卡农》
2 从折纸手工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莫比乌斯带:只有一面的魔环
对了,关于莫比乌斯环,还有一篇有趣的讽刺某些表意含混不清的哲学家们的文章:物理学家告诉你:怎样让哲学老师哑口无言(以及抱得美人归)
- 看一部内容贯穿数学,逻辑学,绘画和音乐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的奇书《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英文书名: G.E.B. = Godel Escher Bach)1 从音乐的角度欣赏逻辑之美:螃蟹卡农

- 不想花太多时间研究逻辑学,只是 想掌握逻辑学中最关键的知识?
- 努力读懂“哥德尔定理”,它能帮人跳出许多直觉误区,建立开放思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行动过才知 “Impossible is Nothing”。参考文章:
1 科学松鼠会的一篇科普文章:《方弦:希尔伯特之梦,以及梦的破灭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2 一篇博客文章:《刘未鹏: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 努力读懂“哥德尔定理”,它能帮人跳出许多直觉误区,建立开放思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行动过才知 “Impossible is Nothing”。参考文章:
- 可学的和值得学的资料都有了,但在没有老师陪伴的情况下,怎么判断自己的确学懂了呢?
- 自学某项知识之后,可以试着对不熟悉这项知识的人讲解,如果能很顺畅地讲通,就说明自己学懂了;如果讲到一半卡壳了,则需要回头再学一学。请参考另一则知乎回答: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的费曼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 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不想去“破坏完美状态”,不乐意挑战新知识领域怎么办?
- 沿着知识地图返回到心理学领域,了解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学会从挑战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在自我陶醉中寻找乐趣。参考这则 36kr 文章:Winner 比 Loser 赢在哪?此文说明,关注持续的努力比关注天赋更能促人走向成功。
答主的另一则回答,试图用心流理论来解读人生努力的重要意义,可以参考 –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此外,乔布斯曾经提到过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有类似的启发作用。
- 沿着知识地图返回到心理学领域,了解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学会从挑战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在自我陶醉中寻找乐趣。参考这则 36kr 文章:Winner 比 Loser 赢在哪?此文说明,关注持续的努力比关注天赋更能促人走向成功。

- 最后,如果上述资料都不能让自己心安和专注,总觉得缺点什么,那么就请读一读《金刚经 (豆瓣)》吧,这是答主所知的一切文字资料中,最具智慧与慈悲的一份了。它不执着于出身、天赋、背景、经历、门派等,只是一门心思教人解脱烦恼和妄想。此书除了包含金刚经和心经的原文以外,还有针对金刚经的译文、解读文字、典故说明和概念解释等,知识性和可读性都非常好。

- 虽然很想逐一学习这份资料列表,但内容太多太杂,如何有效记忆?
- 请保存下图,先记住最基础的部分。

- 更细化的部分,请访问答主专门针对这份资料列表制作的记忆卡包 — Cards: 相见恨晚记忆卡 ,以及 相见恨晚记忆卡 – 详细说明,以便偶尔回顾(目前需求量不大,所以只有少量被整理为记忆卡,以后会更新这部分)。
注:本回答主要更新记录如下:
2013-12 首次回答。
…… (此期间未留存档)
2014-07-25 知友
提醒这则答案分类和版式显得散乱,引起答主的反省。
2014-10-31 知友
提醒这则回答太长。因此未来的知识分享将更新于答主的个人站点 思圆笔记知识分享站。
2015-02-04 知友
提醒叙述啰嗦且版式糟糕,故答主打算整体更新回答全文。
2015-02-08 整体更新之前,保留旧存档:相见恨晚的知识推荐(2015-02-08)。
2015-02-16 整体更新回答内容。
2015-03-19 知友
指出从物理知识直接引出解题知识,顺承关系牵强。故答主加入了《菠萝油王子:科学》信息图。
2015-12-02 增加专门针对本回答制作的记忆卡包 — Cards: 相见恨晚记忆卡,以及 相见恨晚记忆卡 – 详细说明
2016-01-30 在【回归专注】的要点说明中加入新建议:万事有始必有终
2016-02-28 在谷歌搜索技巧之后,读书方法之前加入 Workflowy 笔记工具推荐
2016-02-28 在回答的最后,增加了一张概要图
2016-03-08 在成长型思维的要点说明中,增加了【人生努力的意义】参考回答
2016-04-18 增加了丹尼尔·平克的“工作驱动力”动画演示视频
2016-05-19 精简和修正了部分文字表述
2017-05-08 更新了文字和配图,增加了《金刚经·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的推荐
2017-09-30 增加了 科学杂志: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的推荐
2017-11-16 增加了 Learn Anything 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