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ind

Mind-20160805(整理)

1、懂得愈多,就会理解其实自己知道的事物宛如沧海一粟。懂得愈少,就会产生自己什麽都知道的错觉。-David T. Freeman

2、【资源:电子书】古登堡计划http://www.gutenberg.org/

3、王法,这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大家一起上,人多力量大,别人拿,你不拿,就会被看不起,被视作异类。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掉在地上的,就是他们的,公家的就是自家的,这种意识从公社流传至今,中国人并不是有多卑贱,但是受到当年“伪社会主义”运动的毒害太深,很多人根本没有产权,物权的概念,还是像当年一样,进公社吃大锅饭,用公家的,拿公家的,别人家的就是公家的,公家的就是我家的。

4、杂谈南北朝

南北朝鲜的统一并不困难,(由于国家不大)经济差距也不是无法弥补的,但要想现在存活着的朝鲜人与韩国人在价值观与思想上达到“统一”,是绝对不可能的。北朝鲜政权对朝鲜民族最大的伤害不是经济 也不是政治,而是用那种违反文明社会规则、反人类的方式进行“洗脑”,弄残了整整几代的朝鲜人!资源破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可以恢复;经济破坏可以奋起直追;政治走上邪路也可以拨乱反正,唯独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脑残了,则只能等到他们慢慢死去,希望才能够闪现。 一个政权能够对国民造成的最大伤害除了肉体上消灭与精神上折磨之外,最大的就是“洗脑”了。有人说,洗脑对统治者有利,也可以维护社会和谐,让民众失去反抗,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却不知道,洗脑是让一个民族脑残,让一个国家永远沦落到劣等国家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旦被洗脑,他们不但在人格上永远沦落为犬类,而且在发明创造,在生产精神财富上 ,也永远落后于其他民族。因此,当一些人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来洗脑的时候,我要强调的是:正因为爱这个国家,才要坚决地抵制洗脑! 去过东西德的人都会注意到,两德统一这么多年了,西德也不遗余力地资助东部德国,可这一国的两个地区还依然判若云泥,社会主义东德留下假大空的建筑以及对资源的破坏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人的价值观、信仰与精神面貌。一位德国教育家曾伤感地告诉我:东西德要想真正“统一”,除非等到被社会主义东德教育起来的那几代人都去见了上帝。

 

5、【**做事原则**】解决某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业内与此相关的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解决某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业内与此相关的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避免自己还使用已淘汰或者过气的技术,在保证现有技术的实现上,看还能否有所突破。重点是后者。否则永远是在学习和使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任何创造。而彻底成为一个只会“搬砖”的IT民工

 

6、名言

当你找到了你应该做的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个奖赏。所以,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如何才能知道你找到你该做的事情?答案是:感觉。感觉是你生命的导航定位系统。当你应该做某些事情,或者不应该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的情绪导航系统会让你知道的,因为“感觉起来就是这样”。- 欧普拉

7、Book

《影响力》和 《The Little Book of Talent: 52 Tips for Improving Your Skills》。

8、【民国四大美男是指】: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蒋介石。【民国四大公子】:张伯驹、袁克文、张学良、溥侗。【民国四大美女】:陆小曼、林徽因、周璇、阮玲玉。【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 戴望舒

9、【我的座右铭】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1)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2)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3)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10、 【总结】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http://mindhacks.cn/2009/03/09/first-principles-of-programming/

11、《早已藩镇割据》
还没发现么,时代有新变化了。以前它们还畏惧所谓“舆论的压力”,对世人关注的问题多少能给一个说法。但这几年来,尤其是一两年来,它们开始无所谓了。这一方面是问题太多,每次只要能坚持挺过去个三五天,等别的问题吸引眼球了,自然就脱离危险了。另一方面,它们倒也开始“觉醒”了————无论它们怎么做,问题不断出现。无论它们怎么立牌坊,人民永远不可能再被忽悠和拉拢,双方的对立已经是本质的、难以调和、深入骨髓和全方位的了。既然如此,它们开始撕破最后的伪装,脱下最后的耐心,放弃最后的演技了。
所以,就有了各种————“我们”就是这样,就是不处理,就是不回应,就是和“你们”对着来,就是“走我们的路”,就是好好“安排”我们的崽子,就是连洋人的面子都不给,就是这么霸道、野蛮,就是要“搞你们”。而且,没有任何说法,你们打算怎么样?有种就上街啊!有种学70年前的“我们”啊!
明白了吗?现在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很多人还天真幼稚的以为还是过去那个时代,还以为“舆论的压力”和“媒体的作用”。可当它们闭门开会时,讨论的又是什么呢?核心内容其实也简单————不要怕,“我们”怎么弄都可以。
其实,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双方都失去了耐心和妥协的愿望,新时代确实已经来临了。只是有些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一边还在继续做秀,一边又如此明确地嚣张?看看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就明白了,藩镇割据下,长安就是个屁,节度使负责制,节度使和爪牙团体的利益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利益,高于长安的政令。结论嘛,也很清楚,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说,不敢看而已——————早就已经藩镇割据了
那么,该怎么做呢?是不是继续在虚幻的网络上浪费口水和时间呢?其实也很简单:
1
、寻找真正的信仰
2
、寻找符合万国人类普遍标准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3
、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
4
、一定要维护和锻炼好的自己身体,它是各种“可能性”的基础
5
、努力学习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有用的知识,然后静观其变

 

12、一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本书——《影响力》,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我们如何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密集地阅读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求解、辩论法(Argumentation Theory)、Critical Thinking、判断与决策。以及大量的 Wikipedia 条目。
这一年来,对以上这些领域的阅读和思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价值,我相信他们也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Mind-20160705-关于哲学与人性的思考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宗教  – > 哲学  -> 科学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人性的复杂度可以度量的话,会有极限吗?即人性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或者恶到什么程度或善到什么程度?

例子:莆田系的所作所为,政治斗争,盲井,文革,ISIS恐怖袭击等

Mind-20160705技术的出路

问题: 近几年,语言发展迅速,各种新语言(Go,Swift,Node.js),新特性(Lambda ,闭包,函数化等),新框架层出不穷,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跟的上技术的更新

出路:

1、理解语言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语言,要理解其最本质的部分。(语言的本质,图灵机等)
2、选定一个感兴趣、有前途方向,深入发展(人工智能)
3、不做技术,改做管理(暂不考虑)

1.1 编程语言  – >  编程语言的本质  -> CPU指令 ->汇编 ->高级语言

代码 ->语法分析 -> 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 ->

抽象语法树 – > 中间代码 ->  机器指令

《7天7门编程语言》

1.2 图灵 -> 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关于数学的形式化问题 -> 图灵机理论模型  -> 冯诺依曼机 -> 编程语言
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 计算的本质

逻辑运算(与或非)->生物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也以此为基础吗  《逻辑的引擎》
数学运算(1+1=2) – > 为什么1+1 =2 ,   《从1到无穷大》 《皮亚诺定理》
宇宙的本质是可计算的吗?
人的大脑是图灵机还是超越图灵机?

->计算的模型

图灵机
Lambda演算

2、人工智能->

《剑桥五重奏》
《集异璧之大成》
《皇帝新脑》
其他的问题:

人类的命运是《黑客帝国》中所表现那样吗?
人类是生活在虚拟世界吗?

学习如何学习

在「如何学习」这点上,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曾经想学吉他,坚持了两个礼拜就以「手指太短,不适合」终结了,后来想学数学,却终究连翻开书的勇气都没有,工作一忙更是顾不上这些了。所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Barbara Oakley 的 Learning How to Learn 时,才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收获颇多。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直接看视频,讲解地很有条理且生动。

Barbara Oakley 是系统工程学博士,但对于「学习」方面也颇有研究,在 Coursera 上也有相应的课程。还出了几本书,比如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这里对于她在 Google 的分享做一个简单的翻译和摘要。

摘要

(主持人)我记得查理芒格说过,他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还把巴菲特形容为一台学习机器。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呢?

正文

我小的时候,想要学习其他语言,但大学的助学金不太容易拿到,而我又迫切想要学习一门语言,然后我想到了一个既可以学习语言,又能得到些收入的方法,那就是参军。然后我确实学了一门语言:俄语。虽然俄国的环境不怎么样,但我喜欢冒险和新的视角。我回想在西点的工程师们,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出众,往往能想到我想不到的。然后我就想,我能不能也达到跟他们一样的程度?有学生提了这么个问题:如何改变你的大脑。然后我就去了解世界顶级的教授他们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工程学、数学、化学的?他们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跟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常用的有隐喻和类比。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下学习的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很复杂的,那么来简化一下,可以想象成大脑以两种不同的模式工作。第一个是「专注」,另一个则是「发散」。我们用一个弹球机来描述这两种状态。

假设大脑里有一个弹球机

底部有一个触发开关,有很多的槽点密集排布。比如,你已经知道了乘法,然后要处理一道乘法运算题。当你处于「专注」模式时,会运用已有的模型,在「乘法」的槽点附近打转,也就是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去寻找答案。如果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新的模型,比如你已经知道了乘法运算,但从没有接触过除法运算,如何掌握这个新的模型呢,这时就要用到「发散」了。当处于「发散」状态时,「槽点」之间的距离会变大,你无法通过局限在某一点来解决问题,但至少能找到一种新的思考事物的角度。当你在解决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时,不要逼自己长时间处于「专注」状态,这样就会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所以需要进入到另一种模式,也就是「发散」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脱离当前的工作环境,出去走走,冲个澡等,总之是让大脑脱离「专注」状态。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吧。

Salvador Dali 是20世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当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会躺在椅子上,放松再放松,同时手里握着一把钥匙。当足够放松到快要睡着时,钥匙就会掉在地上,与地板碰撞的声音会把他叫醒,然后就可以带着从「发散」状态收获的想法继续进入到「专注」模式。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对艺术家有用,那么对工程师是否也同样有效呢?据传,爱迪生也有类似的行为爱好,只不过不是钥匙,而是滚珠轴承。

当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即使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解决过了,但对你来说确实第一次,你也可以试试类似的方法。

当你处于「专注」状态时,并没有利用到其他更多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在两种状态间切换是如此重要。就像你不能一下吃成大胖子一样,神经系统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你或许会说,我有拖延症,那我们就来说说拖延症。拖延症的成因是当你面对不喜欢做的事情时,大脑的「痛感中心」就会被激活。所以当你看一本不喜欢的书时,会感觉到隐痛,这种痛就像手指被锤子砸了一样,通常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花大概 20 分钟去搞定它,然后痛感就会慢慢降低进而消失。但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做起来更舒服的事情上,就会马上就会感到好些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拖延症也是会上瘾的,这对你的生活是非常有害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番茄工作法」,通常来说设置 25 分钟为一个「番茄时间」,然后关闭其他所有会打扰你的一切。在这 25 分钟内,集中精力进入到「专注」模式。由于你专注于当前的任务,而不是「我必须完成它」的痛苦,做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当到时间后,给自己点奖励,出去走走或上上网、聊聊天都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时间到了,就休息。它能帮助你跨过痛苦期,进入 flow 状态。还有就是不要一下子做太多的「番茄」,一步一步来,慢慢适应这套系统。

还有跟学习很相关的一点是睡眠。常常有人说考试前要睡好觉,事实上,睡眠在各种层面上都很重要。当处于非睡眠状态时,代谢物会在细胞间产生,它们就像垃圾一样在那,而且越积越多,这会影响你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当你长时间工作时,逻辑会越来越乱。当你睡觉时,这些细胞会缩小,然后垃圾就被冲走了,就像重新打扫了房间一样。

根据神经学上的发现,将学习分为多个短期学习、睡觉,多个短期学习、睡觉,这样的循环系统,对于构建神经网络非常有帮助,这也是高效学习的秘诀之一。

人每天都会长出新的神经元,有两种方式可以让这些神经元存活并成长。一个就是将自己暴露在新的环境中,这也是为什么旅行会很有帮助,这些新元素能让新出生的神经元活下来。还有一个让新长出来的神经元活下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锻炼。不需要励志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员或者成为马拉松选手,即使只是简单的散步也是非常有效的。但即使只有几天的锻炼也会带来更大的效果,它会增强新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

接下来聊聊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就是临时记住一些信息,以前常说有7个槽可以用,这也是为什么你能记住7位数的电话号码,但事实上大概只有4个槽可以用,所以当你用工作记忆来记一些东西时,可以想象有一只章鱼在掌控着这几个槽,并建立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不能一次记住太多的想法。当你多任务同时开工时,相当于把章鱼的触角从仅有的几个槽中拿走一个或多个,这会让你变得笨一点。而发散模式则是有更多的连接。

那如何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练得越多,神经元就会长得越长,扎得越深。

如果你不练习,那么这些「蝙蝠」就会在模式形成长期记忆前把它叼走,这也是为什么有时觉得已经理解了某个概念,然后走开了,过了两天,这些内容都被「蝙蝠」叼走了,然后就记不起什么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带一定间隙的重复练习(Spaced Repetition),比如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日练习。

再来说说 Chunk。假设你要拼一副图,如果不明白每一块代表的含义,就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就像中间的那个圆一样,你能看到它,它也是个 Chunk,但却无法与其他的 Chunk 产生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死记硬背的效果会很差的原因。

当你在研究某个课题时,你其实在创建一个 Chunk 群,这些 Chunks 会跟其他的 Chunks 生关联,这也是伟大创意的产生之源。这时往往会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 Chunks,如果都学会了,就会形成一副完整的图片,即使少了其中几片。

但如果你不重复练习,并且深刻掌握 Chunks,也能把 Chunks 拼起来,只不过是模糊的,而且很难拼成全图。

不同领域的 Chunks,有可能长得差不多,这样就可以借鉴原有的 Chunk 来学习新的 Chunk。比如你是一个物理学家,再去学经济学会更简单些,因为其中的一些 Chunks 非常相像。

最后给大家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测试是必要且重要的。Test yourself on everything, all the time。同样的时间用来做测试和学习,前者会让你收获更多。使用卡片(Flashcards),卡片不是专门用来学习语言的,卡片是一个通用的学习手段,诗人们会用它记忆诗句,以此来更强烈地感受诗词带来的震撼。

记得做「家庭作业」,不要只做一次,挑其中的重点多做几次,即使只是在大脑里过一遍,确保自己真的掌握了,这样你就得到了一组 Chunks。

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回想」,尤其是当你在解决困难的问题时。当你在阅读文章时,试着离开书本,回想一下能否记起其中的要点,这对于理解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反复读和思维导图效果都要好。

还有一个简单的技巧是向其他人阐述你所理解的东西,并且假设对方只是一个 10 岁的小孩(费曼学习法)。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简单清楚的描述,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你甚至可以把自己放到问题发生的场景中。

当你处于专注模式时,会有一种「我已经掌握了」的感觉,这时可以跟其他处于 diffuse 模式的人交流下想法,有时会帮助你纠正错误。

最后,我们都说要追随你的热情,但热情只是让你擅长的东西变得更擅长,而有些东西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擅长,所以不仅仅要追随你的热情,还要扩大你的热情,然后生活质量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from:http://blog.csdn.net/xiyangyang8/article/details/51650575

 

如何清晰地思考:近一年来业余阅读的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结构整理(附大幅思维导图)

一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本书——《影响力》,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我们如何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密集地阅读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求解、辩论法(Argumentation Theory)、Critical Thinking、判断与决策。以及大量的 Wikipedia 条目。

这一年来,对以上这些领域的阅读和思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价值,我相信他们也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关于为什么我认为我们都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我曾在博客中写到:

另外还有一些我认为是 essential knowledge 的例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波普尔曾经说过:All Life is Problem-Solving。而判断与决策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Problem Solving。尽管生活中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多,但另一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最重大的决策:如:决定自己的日常时间到底投入到什么地方去。如:你能想象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对于房价的1%的优惠无动于衷吗?(《别做正常的傻瓜》、《Predictably Irrational》)如:你知道为什么当手头股票的股价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渊时我们却一边揪着头发一边愣是不肯撤出吗?(是的,我们适应远古时代的心理机制根本不适应金融市场。)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是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又,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于是另一个问题也出现:如何在海洋中有效筛选好的信息,以及避免被不好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Critical Thinking)关于以上提到的几点我在豆瓣上有一个专门的豆列(“学会思考”),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积累出足够多的认识对这个主题展开一些详细介绍。

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目前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不仅自身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即便不去做研究,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对于学会正确地思考有极大的益处。

你的大脑是你唯一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keyword: cognitive bias),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keyword: bounded rationality),这里摘抄一段我在豆列上的导言:

我们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我一向认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比如参见如下2个例子,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论有大得多的可能性是谬误。

  • 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我第一次在一个地铁终点站坐地铁的时候,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我心说没看到铁轨终点有一个大大的供调头的 U 形弯啊)?”,当车开始开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车是可以往两头方向开的。
  • 人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有一次我我老婆去银行取款,到了 ATM 室的自动门口,我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然后——门居然开了。我顿时来了劲,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的卡的。我甚至飞快地泛化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老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泼过来一盘冷水: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我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原来是感应门——原先这个 ATM 室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

总的来说

  •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的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 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
  •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
  • 人类不可避免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

Critical-Thinking 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人类语言中的各种各样的谬误有了一定的认识(譬如,“我们无法讨论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并对辩论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谬误进行了归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面,理性思维似乎是一直被抑制的,中国文人传统都是非理性思考者;所谓非理性思考,主要包括联想、比方等形式,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人类天生具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一方面当然有它的好处(比如在科研方面,联想往往能够启发新思路;类比也有助于用新颖的方式来解决既有问题),然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各样致命的谬误。在大众知识领域,自中国古代文人思维习惯流传下来的影响深刻地左右着人们的语言习惯,随处可见的不靠谱的类比和文字游戏就是证明(例如,严格来说,类比的一般形式是,A具有X、Y、Z三个属性,B具有X、Y属性(类似于A),所以B具有Z属性。这个类比要成立,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即X、Y属性对于Z属性的有无必须是有关的。然而这个前提被根本忽视了,详见 False Analogy)。

这个豆列中的书,有一些是介绍人类思维工作的机制的,认识这些机制是正确思考的大前提;有许多是关于人类推理(Reasoning)过程中的形形色色的谬误的,因为唯有认识到 这些谬误,才能避免它们。唯有避免了思维的谬误,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

注:

另:

  • 人类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习惯、性格、知识积累无不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思维的过程,所以,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非常有助于帮助正确的思考。更多心理学方面的推荐,参考:http://www.douban.com/doulist/46003/

文章末尾将贴出的是我这一年来学习的知识结构总揽(用 XMind 画的思维导图)。注:这只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或者说“寻路图”,其中固然包含一些例子(用 “e.g.” 标出),但最重要的是从各个分支引申出去的延伸阅读,后者包含上百个很有价值的 wikipedia 条目,不下 50 本经典的著作(大部分我已经读过,小部分经过我的仔细考察,正在阅读中或者肯定是有价值的)。

如何获得这些延伸出去的阅读,有两个办法:

  1. 在总揽图中抽出关键字到 Wikipedia&Google 上查找,如:informal fallacycognitive biases, bounded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rgumentation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problem solving 等等(以上这些关键字你都会在思维导图中看到)。注:阅读 Wikipedia 时要严重注意每个条目后面的 Reference ,一般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本身也都非常经典,其价值不亚于 Wikipedia 条目本身。
  2. 查看我整理的四个豆列:

以上四个豆列中整理的绝大多数都是我阅读过的,你也可以参考我的整个“思维”标签下的书。如何获得这些书(尤其是其中包含大量的无中文翻译版的英文书)请参考李笑来老师的笔记

这个领域的新知识是如此的纷至沓来,以至于我只有时间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以及不时在我的 Google Notebook 里做一些笔记,而完全没有时间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子领域一个子领域地写具体的 Introduction (目前具体的荐书只是在 TopLanguage 上零散的推荐了几本,还没有专题介绍)。既便如此,仍然还是在博客上写了很多相关的东西,它们就是这一年来的学习的收获的证明:-),因此如果你想快速判断上面列出的一些书籍是否对你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不妨参考一下我写的这些文章,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当中的感悟或总结。注:第 3 部分(关于学习、记忆与思考)的文章基本上是领域无关的:

  1. 关于 Problem Solving 的
  2. 关于机器学习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对于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3. 关于学习、记忆与思考的

好在我并不打算零星的一本一本推荐:D 所以我就花了点时间将整个的知识体系整理了一番,画了下面这张结构图,请按图索骥,如下(有三个版本,1. 至 xMind Share 的超链接,2. 内嵌在该页面中的幻灯片,如果无法载入请参考 1 。3. 图片版(注:图很大,请下载浏览或打印))

我在前面写学习习惯的时候曾经提到:

8.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有朋友问我具体的例子,好吧,那么这张思维导图便是第三点——知识结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1. 至 XMind Share 的超链接:http://share.xmind.net/pongba/how-to-think-straight-4/

2. 嵌入的幻灯片(如加载失败请直接点击上面的 XMind Share 超链接至 XMind 浏览):

3. 图片版(此为缩略版,完整版请至相册下载:google picasa 的 ,或 csdn 相册的)(最后提醒一下,别忘了这幅图只是大量书籍和 Wikipedia 条目的“藏宝图”,如何延伸阅读请参考前文所述的方法

from:http://blog.csdn.net/pongba/article/details/3549560